藝術節上的非遺展示吸引眾人
10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陜西省政府主辦,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的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西安長安樂·“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開幕,張藝謀擔任總導演的中國首部大型駐場觀念演出《無界·長安》作為開幕式演出精彩亮相,該劇以絲綢之路的觀念、東西方對話的觀念,借助科技和創意,呈現縱貫上下5000年的文化活力與張力。
《無界·長安》以“長安”為原點,以概念性、觀念性的演出,搭建西安與世界之間的橋梁,讓璀璨的絲路文明與“一帶一路”的光明前景交相輝映,在動與靜之間演繹承古開新的文化篇章。張藝謀說:“西安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文化沉淀的城市。《無界·長安》講述的是抽象的、人類共通的東西:時空、顛倒、宇宙,從觀念上到方法上,再到演出效果上,呈現充滿未來感、科技感的舞臺效果。”
《琵琶行》《運·河》《八步沙》《草鞋縣令》《舞與倫比》《卡門》《俄風舞影》……本屆藝術節期間共上演37臺國內外精品佳作,集中展現“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既有國內近年來獲文華大獎的優秀劇目,也有國外高水準的現代舞臺劇,吸引了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參與。
藝術節期間,來自阿塞拜疆的藝術家薩希布·帕沙扎德除了帶來阿塞拜疆傳統音樂木卡姆外,還用該國音樂演奏中國旋律,為傳播阿塞拜疆的傳統音樂和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貢獻。
“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不僅關注藝術的展示,更重視文化的交流與傳承。通過這一平臺,我們共同探討藝術創作、文化產業發展等議題,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馬來西亞駐西安總領事林雲亮表示。
色彩斑斕的尼泊爾法鼓、高大纖細的孟加拉國獨弦琴、弧形開合的泰國木琴……10月16日,作為本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重要板塊之一,“曠古遺音·和合之美”絲綢之路非遺器樂精品展在陜西省文化館曲江館區開展,精彩呈現“一帶一路”沿線13個國家和地區的傳統器樂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50項非遺的強大魅力。
西安鼓樂、陜北說書的表演者用激情四溢的演奏帶領觀眾領略絲路風韻。“希望通過我手中的陶塤與其他樂器的合作演奏,讓更多的人了解絲綢之路上的樂器。”陶塤演奏者劉豪表示,陶塤出土于西安半坡,距今已經有6700年的歷史,此次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開幕式場館就是以陶塤為原型設計的。
在設于長安樂·“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大廳內的非遺展示區內,來自陜西多地的非遺項目擺攤設點一字排開,吸引了眾多來賓體驗陜西非遺的獨特魅力。“能參加這么大規模的藝術節,在眾多國際友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真的很高興。希望通過這次學習交流,激發新的靈感和思路,創作出更多新作品。”西安剪紙傳承人涂永紅一邊向國內外友人展示剪紙作品《八人載樂駱駝俑》一邊說。唐三彩燒制技藝傳承人李建鵬、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汪海燕、碑林棉絮畫傳承人咸輝等都帶著專為藝術節創作的作品精彩亮相。
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是全國首個有關“一帶一路”的國家級文化藝術盛會。首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于2014年9月12日至27日在西安舉辦,來自法國、俄羅斯等12個國家和地區,以及甘肅、福建、廣西等7個省(區)的23部優秀劇(節)目精彩呈現。自2014年至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已成功舉辦了9屆,累計吸引了120余個國家和地區參與,236部精品劇目和2600余件美術、書法、攝影及非遺作品參加展演展出,規模效應不斷擴大、品牌價值持續提升、國際影響日益彰顯,已經成為傳承弘揚絲路精神,推動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深化合作、開展交流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