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19屆亞運會上,由1億名“數字火炬手”匯聚而成的“亞運數字火炬人”,為亞洲奧林匹克歷史增添了一抹絢麗的科技之光;在今年的國慶黃金周,科技創新塑造了各地文旅新玩法、新場景、新業態,成為推動文旅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3年國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研發項目出庫名單》,浙江大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學院、蘇州博古絲綢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單位的科技創新研發項目入圍。這些項目通過理論研究、技術研發、裝備研制和應用示范,成為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動能。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數字藝術部主任張宜春認為,這些項目突出了解決文旅系統科技問題的針對性,體現了技術場景應用的綜合性和系統性以及國家與世界總體科技發展的同步性,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集成開發驗證研究的全研發階段均有所布局、有所突出。
創新舞臺演藝形式
浙江大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智能動態軌跡跟蹤的演出飛行互動系統研發”作為重點項目入圍。浙江大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智控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王小君介紹,該項目的成功研發,不但可以提升沉浸式文旅體驗,還可以將智能動態軌跡跟蹤技術與舞臺燈光系統結合,實現燈光的精確控制。通過跟蹤飛行裝置的軌跡和位置,自動調整舞臺燈光的照射方向、顏色和強度,創造出更加動態和炫目的舞臺效果。“這將有效提升演出的視覺沖擊力和觀賞體驗性,同時減少人工燈光調整的工作量。”王小君說。
據悉,該項目的研發將助力融合多自由度軸控制下的任意姿態飛行演出在國內首次實現,并在國內外演出場景中應用,將豐富國內外各類大型秀場、大型馬戲等演出的表演形式,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提到的“完成100個沉浸式體驗項目”賦能。
張宜春認為,此次出庫名單中的“基于智能動態軌跡跟蹤的演出飛行互動系統研發”“高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星空之環的研發和應用”等項目都注重文旅行業特型裝備的“專型專用”,強調特型裝備解決本行業的特定問題。從技術上看,這些項目都對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等前沿技術有著不同程度的應用和集成。
打造文化遺址體驗新模式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盧濤認為,通過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技術集成應用創新,將優秀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表達,構建文明演進的敘事圖景;將現場遺存的“前世今生”轉化為普通游客看得懂、觸摸得到的“中國故事”,最終形成見證文明延續、鑄就共同體意識以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第一現場,是當下亟待關注的焦點。
此次,中國美術學院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沉浸式混合體驗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作為重點項目入圍。盧濤介紹說,該項目以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為空間體驗載體,通過文化遺址體驗升級與沉浸式文旅業態轉型,以沉浸式混合體驗技術提升文化遺址的旅游體驗。
“該項目打通了文化代表性、藝術表現性和大眾傳播性的壁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為文化遺址體驗模式創新提供應用示范,為沉浸式文旅新業態提供可借鑒的模板,對系統性設計創新推動文旅產業的數字化、體驗化轉型具有積極意義。”盧濤說。
張宜春認為,此次出庫名單中的“文化遺產型旅游目的地沉浸式漫游中基于全景影像的數據價值挖掘研究”“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沉浸式混合體驗技術集成與應用”“戲曲數字演藝虛擬制作研究”等項目,強調了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展示、體驗和傳播理念,突出了文化展示和體驗的綜合性和系統性研究。
賦能公共文化建設
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博古絲綢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絲綢紋樣數字化標準及數據庫建設”入圍名單。該項目開展館藏古代絲綢文物和近現代絲綢樣本的研究和數字化工作,根據館藏絲綢紋樣的現狀以及保護利用的目標,建立絲綢紋樣元數據、信息標簽、數據庫結構、字段規范等絲綢紋樣數字化標準;結合絲綢紋樣數字化進程,對館藏絲綢文物和絲綢樣本進行現狀分析,制定絲綢紋樣保護方案,開展絲綢紋樣本體保護,提高絲綢紋樣保護的數字科技水平。
張宜春認為,“絲綢紋樣數字化標準及數據庫建設”和北京國圖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基于用戶體驗的縮微文獻數字化圖像著色研究”等項目,是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將模擬時代的文化資源轉向數字時代的文化資源等的重要舉措。
這些項目的研發將進一步實現中華文化數字化呈現,滿足多領域開發應用需求,推動文化消費,有效賦能公共文化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