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護是手段,傳承利用才是目的。近幾年,在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下,我國古籍保護利用開創出嶄新局面。古籍保護機構、高校、圖書館和媒體持續創新機制與服務方式,在“好用”與“用好”上下功夫,通過數字化、出版計劃、公益推廣等途徑,讓古籍走出高閣、走向大眾,重煥光彩。
公益推廣活動形式多樣
9月8日,“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在浙江寧波的中國港口博物館開幕,讓觀眾全方位了解這部曠世宏編及其傳承歷史,感受中華典籍與文明的厚重。
“寧波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核心港口。千百年來,寧波燦爛的港口文化令人震撼,讓人為之自豪。”寧波市民石冬冬說。
《永樂大典》是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的四大專藏之一。2018年以來,國圖在全國各地舉行《永樂大典》巡展,深受歡迎。近4年來,國圖通過組織話劇展演、青少年傳統文化研學游,制作紀錄片和直播節目,不斷豐富活動的趣味性、知識性,讓古籍知識不斷深入公眾日常生活。其中,國圖在全國發起中華傳統曬書活動,30多個省區市數百家單位曬出珍貴古籍近千種,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東西南北呼應的濃郁書香氛圍。
明代典籍《十竹齋箋譜》被譽為“彩色套印版畫的開端”。陜西省圖書館開發館藏《十竹齋箋譜》,以日歷的形式讓典籍“活”了起來。“每幅箋畫都包含文化寓意,并且風雅唯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息縮影。”西安市民覃先生說,2023陜西省圖書館日歷《十竹齋箋譜》,讓他每天的工作更有韻味。
上海是我國古籍保護利用的重鎮。近5年,上海圖書館推出的“縹緗流彩: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墨彩斑斕石鼓齊鳴: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等古籍主題展“爆款”,社會反響強烈。“不僅要把前人留下來的東西保存好,還要讓它們為社會所用。只有服務讀者,才能體現這些傳統文化物質載體的價值。”上海市圖書館學會理事長周德明說。
河北省圖書館出品的古籍微故事系列紀錄片《典籍背后有故事》,展示藏書家的“書式生活”。河北省圖書館副館長冉華介紹,《典籍背后有故事》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發布后,部分作品點擊量超過10萬,提升了古籍保護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幾年來,全國各地通過中華傳統曬書、古籍主題展覽、文創體驗店、古籍教學實踐和古籍保護課程進校園等豐富多樣的公益推廣活動,讓公眾了解古籍、走近古籍。
整理研究出版成果豐碩
在中國出版界,中華書局古籍整理出版中心聲名遠播。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1年,中華書局古籍中心年發貨碼洋超過2億元,占整個中華書局總碼洋的1/3。無論是從出版品種還是發貨規模來說,均保持著穩定持續的增長。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古籍資源豐富。近年來,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與各地方政府部門、文化機構和高校合作,以區域文獻和專題文獻為中心,策劃實施“廣東省古籍地方文獻整理出版計劃”,完成多項古籍地方文獻整理出版項目。繼《廣州大典》(520冊)之后,中山、東莞、韶關、茂名等地紛紛推出地方歷史文獻叢書,廣東省地方文獻出版工作碩果累累。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研究館員倪俊明介紹,為加強古籍的再生性保護,這些叢書采用影印方式出版,通過文獻載體的轉換,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原貌,保存鄉邦文獻的“原生態”。這可以使人們通過新版圖書閱讀大量珍貴古籍善本,而不必翻閱文獻原件,為古籍文獻的珍藏提供了“靜養”的條件和環境。
今年6月,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2023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名單,對全國91種項目給予資助。江蘇省2家出版單位的《李賀歌詩編匯評》《戰國策校釋》《本草經集注(輯復本)》《乾隆家具六十年》等10種圖書入選,總數位居全國前列。截至2022年,江蘇全省古籍影印出版底本超過4000部120萬拍,多次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國家重點古籍出版資助項目以及“十三五”“十四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
國圖出版社是中華古籍出版的高地。近年來,國圖出版社扎根古籍行業,先后整理出版了《中華再造善本》《永樂大典》《國圖藏敦煌遺書》等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重要文獻。國圖出版社社長魏崇介紹,上世紀80年代國圖出版社即開始歷史文獻影印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影印出版古籍3萬余種。
據介紹,在多年實踐中,國圖出版社形成了一整套古籍影印出版理論,對不同的類型、相應的步驟均有相關標準和規范,目前正在作為主要單位之一參與“古籍影印標準與規范”研究,為推進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提供理論支撐和參考。
變身“數字”便捷服務大眾
今年9月,國圖舉行“中華古籍資源庫”古籍數字資源暨“民族文字古籍特藏”專題庫發布。國圖聯合天津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中心(簡稱“廣西民族古籍中心”)、廣西教育出版社等單位機構,發布新建國圖館藏“民族文字古籍特藏”“各地民族文字古籍特藏”“珍秘公天下”3個專題庫,新增發布古籍資源1672部(件)。
截至目前,全國各古籍收藏單位、個人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超過13萬部(件)。其中,國圖建設的“中華古籍資源庫”發布古籍影像資源超10.3萬部(件)。
2022年8月,由廣西教育出版社和廣西民族古籍中心共同打造的“廣西古籍文庫”數字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實現了廣西古籍搜集成果的數字化共享,支持在線閱讀、快速檢索、文圖對照等功能,為廣西的數字出版與紙質出版同步推進、相互關聯、融合發展提供平臺支撐。
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韋如柱表示,“廣西古籍文庫”數字平臺建設初具規模,擬收錄廣西各民族古籍近3萬冊(件),包含民族文字典籍、民間文書、碑刻銘文、口承文獻等特色門類,同時依托平臺建設收錄相關傳統文化的數字資源,分14個數據庫進行建設。
像廣西一樣,近幾年,廣東、江蘇、山東、河南等地大力推進古籍數字化建設,成果豐碩。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建成“縮微文獻全文數據庫”,收錄古籍地方文獻120萬拍;截至2022年,江蘇省各古籍收藏單位紙本數字化超過2.5萬部1500萬拍,全省40家古籍收藏單位建有各類古籍專題特色數據庫,公開發布古籍數字資源超過4000部700萬拍;山東省圖書館數字化古籍3000余種52萬余拍,已建成館藏珍本、佛經和易經等文獻數據庫,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在河南,全省數十家圖書館數字化古籍90多萬拍,建成了“河南大學館藏金石拓本數據庫”“開封市圖書館古籍數字化資源庫”等古籍數字化服務平臺……這些古籍數字資源和服務平臺,讓曾經深藏的珍貴古籍更好地走向大眾,更廣泛地惠及學界和社會。
(統稿:賓陽 參與采寫:賓陽、譚志紅、秦毅、蘇銳、王煒、張瑩瑩、李秋云、范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