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廣告傳媒>

    廣告傳媒

    新時代戲曲傳承與轉化的多種路徑

    2023-10-1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王添藝    編輯:謝佳曄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戲曲藝術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中華民族豐富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傳承好、展示好戲曲文化,推動戲曲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戲曲工作的重點。

    不久前,第七屆中國戲曲文化周論壇在北京園博園舉行。來自全國的戲曲界專家、院團長、演員代表以“傳承戲曲文化 加強創新轉化”為主題,從理論與實踐多角度探討戲曲傳承發展模式與行業創新成果。

    探索戲曲藝術的當代表達

    戲曲藝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藝術思維和審美創造,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一套獨特的程式化、寫意化、綜合化藝術表達方式,反映了不同時期戲曲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與觀察。

    如何處理好戲曲程式化的傳承與突破,更好展現戲曲藝術表達的時代美感?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秘書長崔偉用“美酒之醇”做出解讀。崔偉認為,戲曲的魅力像美酒一樣“醇”,要想實現對戲曲更深層次的傳承,就必須在戲曲表現、戲曲規律、戲曲特點的“醇厚”方面下功夫。“戲曲的程式化并非創作思維的僵化,在‘變’與‘不變’中首先要注意表達,要讓觀眾辨識出它是什么,還要‘變’得比生活更好看、更精粹、更有想象力。同時,也要正確理解戲曲程式化的功能。”崔偉說。

    天津評劇院院長曾昭娟以文華獎獲獎劇目、現代評劇《革命家庭》為例,分享戲曲表達與創作經驗。曾昭娟介紹,《革命家庭》的敘事方式相對自由,從女主人公方承的回憶切入,使舞臺呈現出濃情寫意的表演風格。“劇中不是以豪言壯語來吸引關注,而是款款訴說,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程式,采用相對樸素的表演來詮釋真實故事,從而樹立了一個新的坐標,探索了現代評劇一種新的表演形態。”曾昭娟還特別說明,“在探索戲曲藝術新表達時要注意發揚劇種特色,評劇的個性精神就是接地氣、聚人氣,因此我們的表演都是有生活依據的。”

    激活戲曲資源的轉化潛力

    隨著技術手段的快速升級,許多戲曲資源有更多元的應用方式亟待發掘。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戲曲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近年來,戲曲工作者作出許多新的嘗試。

    北京故宮內的暢音閣大戲樓是紫禁城內最大的一座戲臺,始建于清代乾隆時期,與京西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為仿暢音閣規制建造)、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并稱清代三大古戲樓。在古老的清代宮廷“大戲院”內表演復原的清代宮廷劇目,讓數百年前皇家品賞的宮廷戲目穿越時空,“活”在當下、“活”在舞臺上,“盤活”戲曲文物、史籍的當代文化價值,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池浚和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都曾參與其中。池俊表示,戲曲是綜合立體藝術,要通過梳理,將已經散落的要素重新整合在一起。

    而在一代代昆曲人的努力下,傳承600多年的昆曲藝術正煥發著青春。2016年,北方昆曲劇院發起了“觀其復”系列復古風格昆曲劇目展演,通過對昆曲史料的挖掘、復原和呈現,復原了《憐香伴》《玉簪記》《墻頭馬上》等元雜劇目及明清傳奇,對傳統昆曲實驗性的追溯吸引了眾多關注。“現在很多原創劇目都在強調青春化,無論是造型、舞美、燈光,還是聲腔、音樂,都在進行探索突破。要想避免雷同,就需要我們思考昆曲的原貌到底是什么。”北方昆曲劇院副院長邵天帥說。

    找準戲曲市場的分眾定位

    戲曲發展離不開觀眾,只有爭取到更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才能為戲曲藝術可持續發展蓄足內生動力。

    漢調桄桄是陜西漢中的傳統戲曲,屬梆子腔戲,因梆子擊節發出“桄、桄”聲而得名,是陜西九大劇種之一。漢調桄桄一下子“火出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00后”演員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在微信視頻號、抖音、B站進行宣傳。“我們今年推出了一個抖音小達人,一下子就火了,在抖音官方平臺上被列為戲曲主播,近幾個月各地的媒體也來采訪我們,關注度一下就上來了。”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主任趙紅介紹了漢調桄桄的“走紅”秘籍。

    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副書記蔡偉回憶起滬劇觀眾席的變化充滿感嘆:“曾經臺上十幾個演員,臺下五六個觀眾,大概2010年以后,觀眾席里黑頭發的越來越多。”近年來,上海滬劇院積極舉辦百鎮聯盟、百校聯盟等戲曲進社區、進校園活動,不僅鞏固了滬劇老年觀眾的基本盤,也拓展出更多年輕觀眾了解、感受滬劇魅力。

    “我們有必要以戲曲考級工作為抓手,推動戲曲生態建設。”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認為,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考級推動了藝術人才的培養,也造就了一大批有著豐富和翔實的藝術知識的觀眾群體,培養了眾多青年藝術愛好者,由此帶動的市場潛力是巨大而深遠的。“戲曲行業目前還缺乏相應的考級制度體系和教材,這將成為我們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劉侗說。

    隨著社會發展的飛速變化,文化市場體系已由大眾化市場步入越來越細分、越來越“下沉”的分眾化市場中,需要文藝產品根據不同的受眾狀況作出精準化的策劃設計。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顏全毅認為,對地方劇種而言,不應漫無目的地尋求大眾化市場,而應發揮和放大自身劇種優勢,以優秀的戲曲本體牢牢吸引知音和觀眾。“比如浙江婺劇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主打青年觀眾對婺劇武戲的欣賞,提高婺劇的聲量和美譽度。再比如福建梨園戲的復古牌打得非常好,結合旅游演藝,在元宵節等專場演出中吸引了全國文藝青年打卡,用鮮明的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顏全毅表示,戲曲應借助當下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國風、國服、國潮等元素結合起來,打造出自身特色,這是戲曲從大眾化市場到分眾化市場轉型的一種重要的考量。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