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個著力”中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四川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瑰麗多姿的巴蜀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和獨特的文化品格。在10月13日開幕的2023天府書展上,一本本川派文化的精品力作、一場場蜀韻十足的創意活動,無不體現出書展主辦方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講好四川故事的政治擔當與凝心聚力。
與古為新 傳承發展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了廣元市翠云廊古蜀道。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出版人敏銳捕捉到了這一選題的價值與意義。
今年書展上,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編輯雷華介紹,新華文軒將聯合四川省、重慶市、陜西省、甘肅省等蜀道分布省、市以及全國有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組織實施全面系統、涵蓋眾多出版門類的“蜀道文化出版工程”,挖掘、發揮蜀道的多重價值和意義,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創新。
據了解,這項浩大的工程計劃在10年內完成,涉及蜀道文獻整理、蜀道文化研究、蜀道文化普及、域外蜀道文獻引進4個方面。四川人民出版社、巴蜀書社、成都地圖出版社分別與相關研究機構在書展上簽署了出版協議。
古籍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對賡續中華文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西南地區唯一一家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建社40年來,推出了《中華大典》、“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道藏輯要》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古籍圖書。書展期間,在巴蜀書社舉行的以“與古為新 傳承發展”為主題的巴蜀書社成果展暨古籍出版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社長王祝英說,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努力,出版更多具有傳承價值和傳播價值的好書,為持續推動新時代古籍出版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此次書展上,巴蜀書社重磅推出了共計68冊由四川省檔案館編纂的《清代川滇邊務大臣衙門檔案》,向世人全面展示邊務檔案真實面貌,四川師范大學教授、藏學研究專家王川評價該書“具有重要的檔案學、文獻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價值,對當今涉藏地區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此外,巴蜀書社還在書展上舉行了“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文物考古研究叢書”新書發布,這套書因權威的編纂團隊和極高的學術價值,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本次發布的叢書第一輯入選202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以專業、嚴謹、科學的研究思路,集中展示了江口沉銀遺址出土的全部重點器物,及時向學界呈現了江口沉銀遺址出土文物的全貌。
在天地出版社展臺,裝幀典雅、依次擺開的“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四川歷史名人燦若星河,這是四川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文化資源。2017年,四川啟動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李白、蘇軾等10人被確定為首批四川歷史名人,2020年6月,司馬相如等10人被列入第二批名單。天地出版社總編輯李云告訴記者,該社積極響應推出了“四川歷史名人叢書”。第一輯10本已全部上市,第二輯目前出版了4本。今年6月,直播電商平臺“東方甄選”四川行直播專場中,主播董宇輝選中了這套書中的《諸葛亮傳》《李白傳》《杜甫傳》《蘇軾傳》4個品種,5000套備貨量,上架僅3分鐘就全部售罄。
生動表達 入腦入心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書展,四川文藝出版社舉行了“三蘇文化出版工程”的最新成果之一——《是父是子:三蘇家風家教》新書首發式。這本書結合文獻史料,提煉了“孝慈仁愛,濟世齊民。學行天下,文行忠信”16字三蘇精神,并將三蘇父子及其家族故事以散文的形式生動呈現,對三蘇文化的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川少社的《少年蘇東坡傳奇》是“三蘇文化出版工程”推出的第一套面向少年兒童的三蘇文化普及讀物,它以漫畫的形式,講述少年蘇東坡在眉州成長的故事,展現了少年蘇東坡的才情文采。一名上三年級的姓王的小讀者,在展臺上看到這本書便沉迷其中,她告訴記者要讓媽媽給她買一套回家好好閱讀。
10月14日正逢周六,謝女士帶著5歲的女兒來逛書展,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原創情景紙藝立體書《走近三星堆》吸引了她的目光。書中立體的場景和機關讓孩子愛不釋手,反復操作之時,一個個小腦袋探了過來,瞬間展臺圍滿了小讀者,都等著排隊“上手”閱讀。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常青告訴記者,這本書不僅還原了考古發掘現場,還復原了數千年前三星堆的宮殿、祭壇等。書頁可拆解后重新拼合為一個360度超大立體場景,讓小讀者獲得穿越時光、親臨考古現場的閱讀體驗。“它恰如其分地滿足了少年兒童的知識訴求,對三星堆文化進行了生動、鮮活的表達。”三星堆遺址發掘總領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如此評價。
創新方式 沉浸體驗
了解巴蜀文化,除了圖書,還有其他的打開方式。在今年天府書展期間,多個富有創意的活動,讓傳統文化“潮”起來,吸引了眾多年輕讀者前來觀展。
展場中的寶樹繁花家譜展區是以巴蜀家譜為主題的文化大展,展出了四川省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收藏的近90部古籍、6件掛圖。展區還開展了“妙手書醫”互動體驗活動,記者逛到此處時,從事古籍修復工作40多年的四川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師袁東玨正在為一本清代家譜進行細致的“手術”。她向記者展示了曾經修復的一頁嚴重殘破的家譜,“破到放在桌上我都不敢呼氣,修復這一頁我用了整整4個多小時。”她形容修復古籍就像醫生對待病人一樣,古書也是有“生命”、有“溫度”的。
走進書展主題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承辦的“探尋古蜀文明,實證多元一體”打卡活動,引來許多讀者掃碼通關。這是延續上屆天府書展舉辦的“重走東坡路”打卡活動成功經驗,特別設計的古蜀文明遺址打卡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帶領讀者,了解古蜀文明,探尋古蜀文化,體會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細節。打卡活動依照成都平原先秦城址分布,設置了13個打卡點位牌,它們被放置在展場中,讀者每發現一個點位牌可以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完成打卡。
非遺傳承人現場教讀者彩繪川劇臉譜、制作燈火皮影、印刷木版年畫、手繪油紙傘、剪紙等,孩子們搶答古詩詞題目……新華文軒教育服務事業部在書展上設置的教育服務體驗區,以“傳統文化”為主題,圍繞非遺研學、勞動教育、經典閱讀,搭建“課程+活動+產品”互動教學新場景,激發了小讀者對非遺和巴蜀文化的探知欲。
在智慧閱讀區,記者體驗了四川人民出版社《瓷器改變世界》元宇宙項目,戴上設備就仿佛置身于瓷器展廳,可以拿起瓷器進行多角度的觀賞,沉浸感十足。這個展區內還有頂流熊貓兄妹“VIP”觀賞通道、“中國有‘三蘇’,文化煥新彩”主題展臺,通過數字化賦能、場景化交互,創新紙書呈現,個性化推薦各類新書、好書。書展期間,智慧閱讀區還與線上云展場充分聯動,支持“現場逛,在線買”“線上買,現場提”等方式,打造線下線上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逛展體驗。
如果要問書展上排隊人數最多的地方,那就是集章打卡點了。書展組委會與三星堆博物館、金沙博物館等聯動在現場設置了29個集章打卡點,提供上百枚博物館、書店、出版社創意印章。此外,現場以三蘇衣錦還鄉為主題的創意巡游以及國風小劇場等體驗,也吸引了許多熱愛國潮的年輕讀者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