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假期,旅游市場依然相當火爆,趁著難得的假期奔赴熱門旅游目的地,仍是大部分游客的主流選擇。與此同時,人們的旅游需求也在發生著新的變化,層出不窮的旅游方式逐漸成為人們的“心頭好”,有逆人群而行、專門搜尋小眾景點的“反向旅游”,有躺在酒店不出門的“躺平式旅游”,還有借他人之手、重在參與的“代打卡旅游”……形式各異的旅游方式,主打的都是“不走尋常路”。
很多人會心生疑惑,這些旅游方式雖然看著新鮮,但是否與旅游的初衷背道而馳?譬如,“反向旅游”愛好者為了避開人流,專門去那些主流游客很少問津的冷門景點。然而,一些冷門景點之所以冷門,正是因為自身開發程度不夠、基礎設施落后、文旅資源有先天缺陷等從而導致對游客的吸引力有所欠缺,因此“反向旅游”最后的結果大概率是雖然避開了人流,但也收獲了并不好的旅游體驗。這樣的“反向旅游”是否有舍本逐末之嫌?還有“躺平式旅游”,指在性價比高的、小城市的五星級酒店里足不出戶,干脆舍棄了旅游二字,也有人質疑,這樣的生活在家里宅著不就可以實現嗎?何必千里迢迢趕到別的地方去,還冠以旅游的名義?
其實,這些不走尋常路的旅游方式,只是表面上跟常規意義上的旅游不同而已,跟旅游的本質并不沖突。旅游的核心要義,無非就是離開熟悉的環境,過一種不同于日常的生活,最終目的不在于非要打卡多少景點、品嘗多少美食,而是實現放松身心。這樣來看,即便在這些反常規的旅游過程中,人們沒能欣賞到多么絕佳的風景、看到多么厚重的人文古跡,但只要能從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抽離出來讓身體和靈魂得到暫時的休憩,其實就已經達到了旅游的初衷。
進一步看,這些反常規旅游方式的興起,也反映了人們的旅游需求正在從實用價值轉向情感價值的滿足上。過去,旅游這件事往往和開眼界、長見識等掛鉤,行萬里路似乎就意味著讀了萬卷書,人們也毫不吝嗇地用大量的旅游留念照來為這個“道理”作注解。但真實情況卻往往是,在經歷了一番長途跋涉、奔赴于各個景點、忙于打卡拍照之后,感到身心俱疲,非但沒能放松,反而比平時的工作學習還要勞累。
因此,我們樂于看到這些旅游方式的新變化,這顯示出人們逐漸走出常規旅游的窠臼,更加注重自己的真實體驗而非外在評價,是更成熟的旅游心態的體現。但也得提個醒,這些反常規旅游方式未必適用于所有人,每個人對旅游體驗的衡量維度并不相同,有人喜歡隨性游覽、留下旅游的深度體驗,有人則鐘情于熱鬧和人群、熱衷于打卡,其實關注“面子”和“里子”都無可厚非,只要滿足自己對旅游的期待就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