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廣告傳媒>

    廣告傳媒

    絲綢紋樣數字化創新應用:數字化點燃傳承薪火 傳統文化潮起來

    2023-10-16    來源:中國文化報 魯娜    編輯:謝佳曄

    百余款絲綢傳統紋樣在戶外萬花筒裝置中數字化動態展示,觀眾近距離感受多元文明的和而不同……在不久前舉辦的“云中·紋里——蘇州絲綢紋樣數字展”中,來自蘇州絲綢博物館館藏的絲綢紋樣成為主角,以數字化方式點燃傳承薪火。

    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促進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蘇州絲綢博物館與蘇文投集團蘇州博古絲綢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蘇州博古公司”)深入合作,探索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文化+數字化”合作模式,以絲綢紋樣數字化創新應用為撬動點,對現存絲綢紋樣進行開發和利用,形成一個可供全社會使用的絲綢紋樣資源庫,并搭建出絲綢紋樣數字資產全過程閉環式管理機制,為中小型文化機構實施數字化創新應用提供了嶄新思路。

    文化機構破題數字化轉型升級,從數字采集到紋樣重生

    從草鞋山到江南蠶織重地,絲綢成為蘇州和江南文化名片。絲綢文化如何更好地走進現代生活?數字絲綢紋樣成為蘇州的發力重點。

    1991年落成開放的我國第一座絲綢專業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其館藏的絲綢文物、絲綢樣本是賦能文創產業的寶庫。然而,在數字化創新應用方面,文化機構的文化資源數字采集、挖掘和轉化整體進度較為緩慢,大量資源未得到有效的數字利用。

    針對痛點、難點,蘇州絲綢博物館從絲綢紋樣的數字化采集著手,賦予龍鳳禽獸、各色花卉、雜寶吉祥等絲綢紋樣嶄新形態。2022年,在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領導下,蘇州絲綢博物館與中國數字文化集團開展館藏文物和絲綢樣本數字采集工作,目前已完成222件等級文物和1150片近現代絲綢樣本數字采集,數據量達3.08TB。

    蘇州絲綢博物館館長錢兆悅介紹,在館藏絲綢紋樣數據采集標準方面,蘇州絲綢博物館率先進行絲綢紋樣采集技術參數的探索,逐漸形成了技術參數指標和文物出庫、運輸、采集到回庫的數字工作規范,構建出絲綢紋樣數據圖庫,并結合轉化利用效果不斷調整完善。

    搭建絲綢紋樣數字資產運營管理機制,探索“1+1+N”授權模式

    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2023年,蘇州市在江蘇省率先出臺《蘇州市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行動計劃(2023—2025年)》,強調要加快建成絲綢紋樣等重點領域專題數據庫,切實把資源成果轉化為應用實效。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數字化建設。

    該文件的出臺,為以絲綢紋樣數據采集與應用推動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探索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數據是新型生產要素。在絲綢紋樣數字化采集基礎上,為激活絲綢紋樣數據要素潛能,蘇州絲綢博物館探索“1+1+N”授權合作模式,形成國有文化機構(資源方)、國有企業(獨家授權方)、民營企業(多家轉/分授權方)三方授權鏈。

    探索國有事業、國有企業“文化+數字化”合作模式,鼓勵民營文創企業共同參與,是這一授權鏈的突出亮點。其中,蘇州絲綢博物館負責提供絲綢紋樣資源,并進行監督、指導和管理。蘇州博古公司負責絲綢紋樣的運營管理、商務授權和流程管理。民營文創企業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三方授權模式有效實現了絲綢紋樣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市場化運營。”蘇州博古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在此基礎上,一條清晰的絲綢紋樣數字資產全過程閉環式管理機制已然形成:通過建立紋樣采集參數指標、構建紋樣數據圖庫、形成紋樣授權模式、開發紋樣產品服務,對絲綢紋樣數字化應用全過程進行探索與實踐。

    以科技化、市場化、實效化為導向,推動絲綢紋樣積極轉化應用

    古老與現代的碰撞,不斷推陳出新的絲綢紋樣數字化創新產品和服務,讓絲綢紋樣迎來新生。妝花緞龍鳳紋、三藍繡紋、納紗繡紋……古老的絲綢紋樣通過數字化創新表現手法,在汽車車貼、網絡手辦、快消產品中“添彩”現代生活。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博古公司在七夕聯合舉辦“蘇作傳相思:戀與制作人·非遺線下主題展”,“00后”“90后”觀眾占比過半,展覽微博話題閱讀量達582.6萬次。

    數字絲綢紋樣的未來是什么?目前,蘇州博古公司正積極推進技術合作,建設蘇州文化元宇宙實驗室夯實絲綢紋樣數字化采集與應用技術底座。蘇州絲綢博物館將繼續探索和完善授權合作模式,建立內容研究、數字采集、創作設計、授權應用、公眾傳播等方面的科學工作流程閉環,通過科技創新連接歷史與未來,讓絲綢紋樣活起來、火起來。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