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廣告傳媒>

    廣告傳媒

    五洲非遺共彰絲路精神——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推動文明互鑒

    2023-10-1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王彬 王添藝    編輯:謝佳曄

    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天府大巡游現場表演 王 帥 攝

    10月12日至16日,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簡稱“非遺節”)成功舉辦,本屆非遺節以“共享履約實踐 深化文明互鑒”為主題,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展覽展演、研討交流、互動體驗和推介銷售等系列活動,是以非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解絲路精神、推動文明交流、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以文化之力夯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

    有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五洲非遺、神州非遺、巴蜀非遺、云上非遺四大板塊30多項特色鮮明的節會活動,來自全球47個國家(地區)和國內各省區市的900余個非遺項目……近一周來,蓉城分外多姿、亮麗。

    這里有時隔12年首度回歸的天府大巡游、盛載47支國內外非遺隊伍的絢麗表演,千鼓齊鳴,萬人同樂,熱情訴說五洲風情。節奏強勁的非洲鼓與歡樂祥和的京西太平鼓都在傳遞祝福,民族歌舞風采各異又皆具感染力,禪武合一的少林功夫與端莊優雅的泰國皇家舞引來觀眾如雷掌聲。這里有國際手工藝展,包含中外工藝融合展、國際傳統手工藝履約成果展示、國外傳統手藝新技術新材料體驗展等,集合了法國、波蘭、意大利、塞爾維亞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手工藝精品,呈現各國各地區精湛的手工技藝與精妙絕倫的手工藝品,贏得觀眾頻頻稱贊。

    相同材質、不同國度、表達各異,跨國合作、交流互鑒、成果豐碩。“中國和塞爾維亞兩國在金屬絲相關手工藝方面,技法相通而風格各異,這種共融共通是我們都能理解和受益的絲路文化。”塞爾維亞設計師、“金細工——金花銀葉綴絲路”參展者戈蘭·里斯托維奇介紹,他近期已與一位中國非遺傳承人建立了聯系,計劃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未來將在更多領域展開合作。

    頗受關注的中法合作項目“新山海經”,由成都和法國的傳統手工藝人共同實施,分階段交換半成品各自進行設計制作。參與這一項目的成都天和銀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世強認為,通過國際合作,一批非遺項目拓展了發展空間,獲得了新的創作靈感。“下一階段,我們會考慮將合作展整體輸往國外,以此推動更多跨國合作項目,讓更多匠人參與進來,讓不同國家的人們能通過非遺作品彼此了解和欣賞。”國際手工藝展負責人、成都市非遺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張晶明表示。

    彰顯履約實踐的中國智慧

    今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通過20周年。作為締約國,中國始終以2003年《公約》精神積極推動本國非遺保護事業穩步發展,探索并創新了諸多中國模式與中國經驗。

    作為本屆非遺節的核心板塊之一,非遺成都論壇邀請200余位國內外非遺專家學者共同回顧國際社會履約實踐,就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體系等問題展開學術探討,并分享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優秀案例。論壇成為非遺節持續鞏固和擴大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推動達成共識、形成成果文件的高端學術陣地。

    “《公約》規制下,中國非遺保護從最初的搶救行動,向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保護逐步展開,非遺不斷與中華文化交融互滲,進而興盛于大大小小的文化空間,演變為全民的文化行動,其自身已逐漸成長為鮮活的文化生命體,成為國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載體,融入國家的文化發展大局。”論壇現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介紹了《公約》的中國實踐情況并表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時機已經來臨。

    “中國在《公約》制定和啟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會議和開展培訓方面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原處長愛川紀子認為,中國有著十分豐富的非遺資源,當下世界范圍內形成對非遺的廣泛關注與認識,中國功不可沒。“中國經驗”也為未來各締約國落實《公約》規制、評價落實成效等方面提供樣本。

    探索非遺系統性保護的中國路徑

    本屆非遺節通過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體驗展、傳統醫藥大會、IP授權展、云上非遺節、非遺市集等一系列活動,生動展示了中國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多樣路徑和實踐成效。

    “我們反復考慮選擇標準和呈現方式,營造了濃濃生活氣息和文化味道。”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員穆天釗介紹,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體驗展以體驗性為核心,圍繞“融入現代生活,共享多彩非遺”主題,沉浸式展示非遺在幸福生活、時尚生活、詩旅生活、健康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充分體現非遺的實用性和多元服務功能。

    本屆非遺節還舉辦了以非遺品牌相關知識產權交易為主要內容的IP授權展,并舉辦多場授權推介、路演、開放日等活動,搭建非遺創新轉化平臺,集納80余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合作機構及全國各地非遺傳承人,共同探討非遺知識產權的活化及運用之策。“知識產權保護有力地推動了非遺品牌建設,從而激活了非遺生命力,吸引了更多行業人才,推動了非遺技藝精湛化發展。”國家級非遺項目木版水印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浙江十竹齋版畫博物館館長魏立中說。

    除國際非遺博覽園主會場活動外,本屆非遺節還在成都武侯、金牛、雙流、蒲江、新都、郫都、崇州及四川天府新區等15個區(市縣)同步開展非遺主題活動及分會場活動,著力展現當地特色非遺項目及品牌,如武侯區的中國傳統器樂周、雙流區的黃龍溪火龍燈舞藝術周、崇州市的道明國際竹文化周等,讓成都市民在家門口共享非遺盛宴。

    不僅如此,非遺節還輻射至重慶等地,通過在重慶設分會場,舉辦成渝雙城同根同源競技展、巴蜀國際非遺美食周。巴蜀“雙核聯動”,以刺繡、木藝、龍舞等共有的、傳承較好的非遺項目為基礎,加深成渝兩地一脈相承的巴蜀文化聯系,將兩地各大景區、古鎮、街區、社區變為非遺社區實踐活動的“第一現場”。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