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一臺致力于關注一線勞動者、歌頌火熱的當代生活的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相聲專場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創作之中,近日,全總文工團邀請了專家、同行以及相聲作者舉行了一場熱烈的研討會,為這臺相聲專場的藝術創作把脈支招。
全總文工團舉行相聲研討會。
研討會上,全總文工團歌舞團副團長霍敬代表全總文工團介紹,這臺相聲專場晚會,旨在弘揚時代主旋律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新時代工人階級主題,力求打造一臺貼近職工,貼近生活,兼具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于一身的相聲專場。現場,石小杰、趙福玉、宋德全、武賓、陳印泉、侯振鵬、盛偉、王波、李明宇、路遙、張貢赫、張萌杰、王名赫、李彬等老中青相聲演員和作者紛紛發言,各抒己見,與同行分享對相聲創作的想法和建議。
作為專場項目負責人的全總文工團知名相聲演員陳印泉介紹了這臺相聲專場的節目內容和表現方式,希望相聲專場的創作盡量多地出現和打造“工”字頭的相聲作品,當年的《勞動號子》、《京九演義》和快板《立井架》等宣傳工匠精神的曲藝作品,突出工人階級的重要性,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對于新作品的創作,他建議能否采取“老套新”的形式進行創作,“比如說可不可以用《京九演義》的梁子來套用,結尾用姜昆先生的《回眸望九》來結尾,按照編年體故事的形式去概括,以此展現曲藝傳承。”
專場項目負責人、全總文工團知名相聲演員陳印泉。
在演出形式上,與會曲藝工作者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相聲演員武賓認為,不管是什么類型的表演形式都可以,甚至可以采用一個開盲盒的形式來進行表演,最主要的還是節目內容上應該要新穎、要熱鬧、要讓觀眾高興才是主要目的,而作品的主要內容還是應該要展現出大國的工匠精神。相聲演員王名赫認為,可以按照沉浸式劇場的方式,打破第四面墻,產生矛盾與邏輯閉環由此衍生出單口、對口、群口的相聲形式。而盛偉建議,應該不要局限舞臺表演,甚至把整個劇場都當做舞臺。創新是所有曲藝工作者的共同看法,相聲演員王波表示:“重要的還是要創作新內容,要體現勞模、勞動、工匠三個精神,不管是串聯相聲,還是要用戲劇等形式展現都應該創作新內容,不建議去走傳統相聲的老路。”相聲晚會向來都有報幕員的設置,年輕的相聲演員們覺得這種形式有些“老套”。陳印泉希望,能否用“戲中戲”的方式來替代傳統的相聲報幕。而相聲演員盛偉則認為,在作品形式上可以不要按照傳統相聲來進行報幕,“要進行改革,既要讓觀眾覺得,我看了一場相聲大會,也參加了一個劇的表演。”
記者劉臻
編輯田偲妮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