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文藝百花園中獨具風采。隨著社會變遷、技術變革,戲曲之美不變,卻有了新的IP、新的舞臺和新的表現形式。如何讓傳統內容與現代科技相融相通,用數字技術助推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光彩與活力,正是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進行的探索。
科技賦能“沉與浸”:戲曲還可以這樣看
上海的高女士是一名資深的越劇迷,看過很多場經典越劇《紅樓夢》,令她最癡迷的是《黛玉葬花》這一折戲,她時常幻想著有朝一日能與瀟湘妃子會面,近距離聆聽她訴說衷腸。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幫助她實現了愿望,她說:“戴上擴展現實眼鏡,走近一個滿山桃樹的園林裝置,不一會兒就看到了很多美麗的桃花飄落,一段熟悉而又動聽的越劇音樂響起,黛玉挑著花籃映入眼簾。黛玉邊唱邊走,漫步在布滿花冢的舞臺上,此時鏡中景象完全模糊了物理空間與虛擬影像的邊界,仿佛我就站在舞臺中間,黛玉就在我眼前葬花……”科技賦能的“沉與浸”改變了傳統戲曲的演出模式,高女士體驗完該作品后感慨道:“原來戲曲還可以這樣看。”
“從來沒想過戲曲是這樣的,我突然很想走進劇場看一場真正的戲曲表演。”蔣小姐是設計師,一位生活完全與戲曲沒有交集的“90后”,在2023人工智能大會現場體驗了該作品后,對如此特殊的觀演方式以及真正的戲曲表演產生了濃厚興趣。與蔣小姐一樣,其實很多觀眾往往只是缺少接觸戲曲的機會以及了解戲曲精髓的途徑,而沉浸式的表現方式讓傳統戲曲可以被復制、易傳播、可擴展,讓更多人愿意走近戲曲,為戲曲的傳播探尋了多元化的可能。
空間融合“實與虛”:創新戲曲表現形態
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以上海越劇院的舞臺演出版本為參考,圍繞“情之起源”“寶黛初識”“西廂訂情”等8個主要故事情節,設計制作了“三生石畔”“榮國府”“沁芳橋”等舞臺表演三維場景模型。這些場景模型有序地分布在展演空間中,支撐起一個頗具藝術想象風格的“大觀園”沉浸式實體空間,使觀眾游歷期間,充分感受越劇《黛玉葬花》的舞臺表演場景氛圍。
創作團隊將一些舞臺道具、布景以及越劇演員的表演設計成虛擬的元素,合成在一個虛擬空間中。開發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軟件,通過擴展現實設備的圖像識別跟蹤定位等技術,獲取“大觀園”實體空間中場景模型的空間特征及定位信息,并將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進行疊加與融合,向觀眾推送相應的表演內容,讓觀眾獲得自主探索欣賞越劇表演的交互體驗。
戲曲創作“解與構”:戲曲數字化敘事新模式
如今,短視頻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傳播形態也從整體敘事變得更加分散化、碎片化。因此,要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改變傳統戲曲的敘事方式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以經典越劇《紅樓夢》為參考,使用了一個適合數字化敘事的定制劇本,將敘事分解為8個故事情景組,并將每一個情景組分拆為2個至4個故事片段,根據觀眾游覽的順序推送不同表演片段。由此,觀眾的每一次探索體驗,即重構了一個擴展現實戲曲的敘事線。
江蘇的吳女士與她的同伴分享道:“我體驗過很多次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發現每次看到的越劇表演內容都不一樣,但情節又是相關的,這種講述故事的方式非常有意思。”國家一級越劇演員王柔桑認為,該作品有別于傳統舞臺越劇的線性敘事模式,它利用數字化手段對傳統戲曲重新解構,形成了一種非線性敘事的戲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