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圖書館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和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印發的《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古籍活化利用工作,積極推進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數字化解決古籍“藏”“用”矛盾
古籍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其保護、傳承、利用是各古籍存藏單位的工作重點。古籍作為文物必須做好保護,作為文獻必須為讀者所用,二者存在矛盾。數字化是解決古籍保護和利用之間矛盾、實現古籍“藏”“用”并舉的有效途徑。
《永樂大典》是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之一。今年2月,由國家圖書館聯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北京大學—字節跳動數字人文開放實驗室等研發的“《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發布,并免費向公眾開放。
“《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收錄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40冊75卷內容,共涉及14個韻部、17個韻字、1800部書。數據庫通過設置初見、流光、驚鴻、珠聯、綴玉、遺編六大板塊,實現了數字化全文識別和版式還原,使大典的風貌、內容在數字條件下實現永續保存和廣泛傳播,并借助技術手段使公眾能直觀了解《永樂大典》的編纂體例、歷史變遷、存藏情況等知識,開創性地將為學術研究服務和為大眾普及古籍知識相結合。
例如,“流光”板塊,以時間為軸記述了《永樂大典》600多年聚散流變、悲歡離合的歷史,包含“鴻篇問世”“浴火重生”“監守自盜”“兵連禍結”“殘章猶散”“合浦珠還”6個部分。讀者點開任一時間節點,便可查看當時發生的歷史故事。
截至目前,該數據庫總點擊量突破300萬次。許多網友直呼“驚艷、感動”,還有些網友通過數據庫了解到這部國寶的曲折命運和存藏狀況后,表示“心痛、惋惜”。
“該數據庫歷經兩年建設,堅持在學術性基礎上突出普及性,目的就是展示典籍之美,讓大眾更好地走近經典、愛上古籍,讓《永樂大典》在新時代展現新光彩。”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社長魏崇表示。
應用先進技術,提升數據庫效能
“《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是古籍數字化技術創新與應用研究的一次全新突破。數據庫以數字化形式還原了《永樂大典》原貌,讓用戶可以360度翻閱大典,有效提升了數據庫的展示效果、使用效能和瀏覽體驗。
利用數字還原交互技術,提供沉浸體驗閱讀。為了還原《永樂大典》原貌,讓讀者身臨其境地“觸摸”大典,數據庫采用Web3D、光影還原等交互技術,實現了對《永樂大典》進行旋轉、放大、翻頁等復雜操作。
使用動畫制作、音效制作等技術,生動、立體地展現《永樂大典》的坎坷歷史。數據庫采用可視化敘事,通過整理大典的時間、地點、事件、敘事線索,串聯起大典的歷史,并應用圖像、動畫、音效等技術手段,對《永樂大典》600多年的聚散流變進行可視化呈現,便于公眾了解這一鴻篇巨著的成書、傳播和回歸情況。
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實現對大典流轉歷史的可視化展示。在數據庫“遺珠”板塊,用戶點擊卷冊即可看到該冊大典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轉狀況。數據庫還將地理信息系統與3D技術結合,為每一冊現存《永樂大典》都建立了一個包含時間地理要素的時空演變模型。
采用智能檢索技術,開發數字輯佚功能。在數據庫“綴玉”板塊,用戶只要點擊或檢索大典引用書籍名稱,即可將對應書目的內容全部定位,提升了大典引用古籍文獻的利用效率,助力相關學術研究。
功能完善,便捷好用
高清影像、專業內容、全文標引、沉浸式體驗……對公眾而言,可以通過“《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清晰直觀地了解《永樂大典》的外觀、字體、版式、內容及流散情況等,這使得《永樂大典》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的文化珍品,而是可感知、可閱讀的傳世遺產。
“這個數據庫真心好用。”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出身的文嫻對這個數據庫的數字輯佚、全書檢索、復制引用等功能贊不絕口。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項旋作為數據庫的經常使用者,認為“《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特色鮮明、設計貼心、功能完善、使用便捷,滿足了不同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
汲古慧今、普惠世人。“《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是用數字化手段保存珍貴古籍、激活古籍生命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