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吳洲星新近出版的兒童小說《紫云英合唱團》(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一股來自鄉野的爛漫氣息撲面而來,書名、封面和插圖共同氤氳在紫色情韻中,為讀者營造了童話般的美好夢境。
第一次聽吳洲星說起紫云英童聲合唱團的故事,是在今年2月浙江省作協組織的“深扎·研修·攀峰”兒童文學行動座談會上。吳洲星說,在寧波市姜山鎮,有一個叫茅山小學的鄉村學校,2009年由舒靜娜老師創立紫云英童聲合唱團,連續多年獲得省、市、區合唱比賽一等獎,2017年還一舉奪得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合唱節青少組金獎。作為一個寧波作家,吳洲星被這個來自家鄉的故事所打動,于是以此為題材創作了一部兒童小說。
在會場上,吳洲星用手機播放了孩子們合唱的歌曲。我的內心被深深觸動,因為吳洲星動容的神情,更因為孩子們天真清澈的聲音。我很好奇,茅山小學能夠創辦一個被稱為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的兒童合唱團,其間究竟包含了怎樣的情感容量與精神脈絡,吳洲星又會如何演繹這個故事。
作家以熟稔的筆調和鮮活的文字,娓娓訴說著年輕的音樂老師與天真的孩子之間的故事,深情描摹著鄉村孩子的現實生活及其美麗夢想。小說每一章都以歌名來貫穿,通過《春天在哪里》《乘著歌聲的翅膀》《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紅蜻蜓》等歌曲,把讀者帶到音樂的情境里去。不過作者并未著力描寫奇跡發生的過程,而是重在表現音樂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改變。小雨老師從小在城市長大,音樂學院畢業后之所以來到龍山小學,是因為外婆在這里當過知青,她帶著深深的思念,在外婆曾經生活的地方找尋過去的足跡。她的這個選擇,并不被朋友理解,而她創辦合唱團,也并非出于主動。沒想到,機緣巧合之下,小雨老師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她用歌唱激發每個孩子的天性,并與他們的心靈產生微妙的連接。除小雨老師外,作家還生動刻畫了毛豆、黃小靈、陳大力、吉羊等孩子,他們的境遇和個性各有不同,卻都在參與合唱團的過程中得到了小雨老師的關愛,獲得了藝術的滋養,顯現出最為天真可愛的一面。“我們唱歌,不是比誰唱得好,而是為了讓我們變成更美好的人……”小雨老師對孩子們說出的這句話,正是作者在這部小說中所要傳遞的核心理念。
隨著閱讀的展開,我們可以發現,小說雖以真實事件為原型,但對人物和故事做了虛化處理,并且借由兒童視角凸顯音樂和人性的純凈美好。同時,作者借由紫云英這一意象,將這份美好貫穿始終,使作品充滿情境感與畫面感。吳洲星在后記中坦言,自己對生長在鄉野間的紫云英有著特殊的情感,短篇小說處女作就以此為名,所以盡管用虛構的方式來寫這個故事,但她還是把合唱團里的名字真實地保留了下來。對作家而言,紫云英就是“夢想的開始”,如今她把這種子也撒在了這群鄉野孩子的心里,讓他們用天籟之聲唱出了星星一般的美麗夢想,以此表達她對鄉村教育的真誠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