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靜聽松風》劇照 黃凱迪 攝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出差三人組”在空間站做了哪些事?消防員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當下國人如何理解水墨畫《六君子圖》中蘊含的傳統人文思想……“雙節”前夕,在廣東省深圳市落下帷幕的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現代舞評獎終評舞臺上,由廣東歌舞劇院、四川省歌舞劇院、北京舞蹈學院、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等各地文藝院團、院校帶來的38個舞蹈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中國當代舞、現代舞的進步成果不斷涌現。
突出展現中國精神與氣派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屆評獎中,一些作品堅持以“兩創”書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獨具匠心的舞蹈肢體語言講述中國故事。《靜聽松風》從元代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中擷取靈感,以武術的勁道結合身體的韻律,道出“和而不同”的思想之境。《塑骨》選材自國家級非遺“瀘州分水油紙傘”制傘中的工序,運用現代藝術理念塑造當代審美視域下的民族氣派。
“如今在‘荷花獎’的舞臺上,獲獎作品靠的不光是漂亮的身姿,更是在于彰顯中國審美旨趣、闡發中國精神、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中國舞協理事、一級演員張志表示,真正有力量的作品一定有現實觀照。
在北京現代舞團藝術總監高艷津子看來,舞者的肢體語言之美不能止步于表現造型,而是貴在呈現生命的律動。她以《我的妻子》舉例:“這是一個表現對患病妻子的守護,用身體語言表達不離不棄的愛情贊歌。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上的每個生命都值得贊頌。”
從單純抒情走向謳歌人民奮斗、抒寫當代生活
記者觀察到,本屆評獎中,一些作品創作走出了過去的“小圈子”和“象牙塔”,從單純抒情走向謳歌人民奮斗、抒寫當代生活。舞蹈《問天》以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航天英雄為原型,展現航天員們探索浩瀚宇宙的矢志不渝,以此致敬一代代為航天事業不懈奮斗的科技工作者。《那是我的“家”》取材于《感動中國》人物萬佐成、熊庚香,刻畫了夫婦二人十八年如一日的堅守,在炊香萬灶煙中傳遞出希望之火。《當我想你的時候》以當代消防員的生活為依托,展現出消防人員敬業愛崗的無私奉獻精神。
原總政歌舞團舞蹈隊政治協理員、一級演員唐黎維直言,面對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和信息爆炸的環境,文藝創作者要沉下心來,審視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當代老百姓關心的熱點和社會核心價值走向,富有人文情懷。
獨立編導、舞者、制作人黎星認為,當代舞創作的關鍵是視角的改變。他贊許本屆評獎中涌現出不少聚焦當代社會生活的作品,選材范圍拓寬了,期待編導和舞者能更多地以當代人的視角對當代的人和事進行藝術解讀。
探索新的舞蹈觀念、形式和手段
藝術形象雷同、舞蹈語言匱乏、表現手法陳舊等問題在現當代舞創作中依然存在。“舞技不夠,燈光來湊。有的作品實在不走心,有種看不下去的尷尬感。”觀眾穎穎說。
中國舞協主席馮雙白坦言:“我注意到,為了玩氣勢、擺造型,有一些編導喜歡在作品中頻頻使用浮夸的大群舞、眼花繚亂的燈光、震耳欲聾的音樂,然而由于自身舞蹈語言平淡無奇,藝術效果大打折扣。”他表示,現當代舞創作需要更多的編舞智慧,要探索出屬于中國人身體運動方式的肢體語言和藝術表達方式。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卿青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如何實現中國舞蹈現代化,是業界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卿青說,在新時代需要新的舞蹈觀念、形式和手段,希望廣大文藝院校、院團在創作時對文化和生活、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多一些觀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