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幕的第七屆中國戲曲文化周期間,呂劇、晉劇、川劇、滬劇、楚劇、隴劇等多個劇種在北京園博園中各地方展園的園林山水間鳴鑼開唱,打破傳統鏡框式舞臺的演出模式,與觀眾現場互動,讓許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近距離感受戲曲的魅力。
毫無疑問,戲曲的發展需要一代代從業者不懈努力,也離不開一代代觀眾的認可支持。長期以來,戲曲人從劇本創作、演出形式、宣傳包裝等多層面推動戲曲走向當代、走近年輕觀眾,其間的心情與得失值得仔細品味總結。
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近年來,沉浸式戲劇的發展堪稱迅猛。沉浸式戲劇打破傳統觀演關系,將戲劇放置于更加廣闊的場域中演出,這種變化非常容易被觀眾感知,帶來新鮮感,不失為吸引觀眾的有效途徑。傳統戲曲也有許多類似嘗試,取得了不俗效果。
作為國內第一部沉浸式戲曲作品,昆曲《浮生六記》已經演出超過300場,在清代蘇州文人沈復與妻子蕓娘曾經生活過的滄浪亭畔演出他們的故事,有一種中國特有的浪漫情懷。該劇導演蕭雁在采訪中表示,舞臺特別明亮、燈光多彩變幻、聲音宏大響亮多是來自西方歌劇的審美,而恰恰是不太亮的燈光才能凸顯夜晚園林的幽靜,不用擴聲設備的演唱才可令觀眾體會昆曲之美。觀眾可以在《浮生六記》中跟著劇情和演員的表演,循著滄浪亭的復廊、花窗而動,在6個不同場景中感受江南風韻。《浮生六記》的沉浸式藝術處理找到了思想內容與演出形式的美妙結合點,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充分展現了戲曲的魅力。
關于戲曲的沉浸式實踐,昆曲《浮生六記》并非孤例。武漢漢劇院與武漢博物館聯動打造的沉浸式演出《貴妃醉酒》,在漢劇傳統劇目《百花亭》和新創劇目《霓裳長歌》的基礎上改編而來,保留了漢劇經典唱段,演出時長縮短到45分鐘左右,更適合年輕觀眾。如果說在博物館駐場演出依然與觀眾存在一定距離,那么,將戲曲沉浸到人來人往的商場,則進一步實現與觀眾“親密接觸”。今年4月,“拾光·尋春 向美而行”主題戲曲游園會在上海某商場舉辦,許多觀眾感慨“看了這么多年戲,從來沒和演員這么近”。盡管戲曲游園會更接近晚會式的名段演唱會,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完整的沉浸式演出,但其探索了戲曲走向更為廣闊的城市空間與市民生活的可能性,仍有重要的意義。
思想內容必須與時俱進
演出形式的改變容易操作也易于被觀眾感知,然而,戲曲貼近當代生活、走近年輕觀眾,思想內容與時俱進更是關鍵所在。
戲迷觀眾往往對傳統戲情有獨鐘,其聲腔之美令人反復品味而不厭,但這并不意味著當代觀眾對傳統戲的內容取向和價值立場全盤接受。在北京讀大學的京劇迷小陳表示,《紅鬃烈馬》《游龍戲鳳》等不少傳統戲盡管唱腔優美、表演精湛,但《紅鬃烈馬》劇情內容中考驗女子貞潔的片段令身為女生的她感到不適。小陳表示,這類誕生于封建時期男權背景下的劇情,她和她的戲迷朋友普遍感到難以接受。
在編劇、劇評人斯琴看來,傳統戲曲的文本系統及其體現的價值觀念和音樂表演系統應辯證看待,不能一股腦認為傳統的就是完美的。對于傳統戲而言,觀眾更多是欣賞其聲腔表演,對劇情的要求相對較低;可是,倘若將那些與現代社會一般認知相齟齬的觀念應用于新作品的創作,那么戲曲與當代觀眾恐將漸行漸遠。想要年輕人熱愛戲曲、擁抱戲曲,戲曲的思想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凸顯當代品格。實際上,作家汪曾祺在數十年前就表達過類似的看法:“所有的戲曲都應該是現代戲。不論是經過整理加工的傳統戲,新編歷史題材戲,還是現代題材的戲,都應該具有當代的思想,符合現代的審美觀點,用現代的方法創作,使人們對當代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劇作家羅懷臻強調的戲曲創作注重“當下感”,也與此異曲同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戲曲
戲曲人觀念更新、素質過硬,是戲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一旦打破觀念上的桎梏,戲曲與當代年輕人的距離或許就不會很遙遠了。
顛覆關于劇種、人物類型的刻板印象,常能激起觀眾一窺究竟的熱情。人們習慣認為,溫柔婉轉的南方劇種更適合表現才子佳人、日常生活,然而黃梅戲《不朽的驕楊》、越劇《楓葉如花》等都成功塑造了信仰堅定、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形象,發揮自身優勢、獨辟蹊徑講述革命歷史故事。傳統戲曲中的母親形象常常將愛子女、愛丈夫作為角色主要甚至唯一的特質,而京劇《母親》則塑造了一位“休”丈夫、進學堂、赴海外,擁有強烈主體意識、與子女共同成長的母親形象,很能與當代觀眾共鳴。由李卓群編劇、執導的京劇《鑒證》采用歷史懸疑推理的模式打造劇本,敘事結構帶有劇本殺的某些特征,這在以往戲曲舞臺上極為罕見,頗受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歡迎。
京劇《鑒證》的創新是多方面的。無論全新打磨、韻味十足的京白,中西合璧的“西皮圓舞曲”,還是重工手繡的精美服裝、由國際知名品牌廣告視覺團隊操刀的宣發,京劇《鑒證》從傳統出發,守正創新,帶給觀眾強烈的不同以往的感覺。正如李卓群所說:“尊重傳統、面向當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戲曲。”
戲曲的傳統形成于特定的時代、社會條件之下,應該以敬畏的心情、歷史化的眼光、揚棄的思路予以觀照。在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從業者應該為戲曲增添新的元素、新的內涵,對新生事物抱有更多好奇和包容,不能故步自封,更不可草木皆兵。比如,對于當下較多見的利用短視頻傳播戲曲,有人大力反對,稱戲曲是綜合藝術,碎片化傳播會破壞戲曲藝術的整體性。然而,知名戲曲唱段之于全劇就是碎片化的,但顯然無礙于、甚至有利于全劇傳播。倘若貿然按照這種思路遞推,名家名段演唱會、戲迷票友間的演唱交流是否一次性破壞了多部作品的整體性呢?實際上,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藝術門類都是綜合藝術,但并不妨礙其搭乘新興媒介的快車走向更多知音,將他們轉化為劇場觀眾。在這條鏈路上,戲曲并不特殊。
比個別觀點更值得留意的,是觀點背后的心態。成熟的藝術品種往往有著很強的生命力,不會動輒“被破壞”,信任其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文藝服務時代、服務人民,首先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敞開心扉與觀眾對話,尊重他們的媒介偏好、欣賞習慣,至少要尊重、跟得上觀眾的基本認知能力。否則,過分小心翼翼的“玻璃心”恐將讓戲曲與年輕人之間“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