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馥郁,書香正濃。10月6日下午,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菱角湖畔武漢中心書城內,不少市民或安靜閱讀或選書購書,享受怡然自得的閱讀時光。楊洋也是其中之一,在武漢出版集團“金秋惠民季”活動的吸引下,她來書城為女兒選購了《DK動物百科系列:瀕危動物》等10多本圖書,“原價752元,先使用‘武漢文惠通’的滿500減150消費券,再疊加使用書城的‘惠民購書券’,最后只花了352元,相當于打五三折,比較劃算”。
對于從事文字工作的楊洋來說,“武漢文惠通”并不陌生。在過去的幾年里,她曾多次通過該平臺領取文旅消費補貼,在武漢市新華書店、德芭與彩虹等多家實體書店享受到了購書優惠。
作為武漢市政府文化和旅游消費補貼發放平臺,據統計,“武漢文惠通”自2017年推出至今,以通過給讀者消費優惠的形式,累計為平臺上入駐的實體書店商戶發放補貼款1739萬元。
面向1000多萬市民發放惠民消費券,以“真金白銀”推動全民閱讀,這是武漢增進市民文化福利方面的眾多舉措之一。
自2012年提出建設“讀書之城”以來,武漢市委、市政府既在宏觀上將建設“讀書之城”列入武漢中長期規劃,制訂實施全民閱讀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方案,推動書香武漢建設;又在具體工作中,以“黨委、政府搭舞臺,人民群眾唱主角”為理念,持續優化閱讀環境,降低閱讀成本,激發讀書熱情,讓閱讀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武漢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2年以來,武漢市堅持每年4月舉辦全民讀書月,即便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也沒有中斷。“封城”期間的免費數字閱讀資源包、病床上的“方艙讀書哥”、方艙醫院圖書角,解封后第一時間“云”啟動2020全民讀書月,這些都給予武漢人民戰勝疫情的巨大精神力量。
以書為伴,書香正浸潤著武漢這座英雄城市。2023年,“書香武漢·全民讀書月”成功入選中宣部2022—2023年度全民閱讀優秀項目。
打造12分鐘文化圈 閱讀融入日常生活
9月12日下午,一場秋雨給武漢送來絲絲涼意。漢口江灘,臨江傍水的蒹葭書店內,全透明的玻璃墻將琳瑯書籍與滾滾長江相連接,幾位讀者或靜坐翻閱圖書,或倚窗聽雨放眼長江,安逸而溫暖。
書店面積約100平方米,陳列圖書大多與武漢及長江相關。“作為‘最受市民喜愛的閱讀空間’,這里既是書店,也是江岸區城市書房。”蒹葭書店負責人鄒孟華介紹說,該店由武漢市新華書店有限公司與武漢水務局于2021年5月建成,集文化生活服務與閱讀交流于一體。書店定位于公益屬性,納入城市書房管理后,圖書借閱系統與江岸區圖書館資源共享,實現了通借通還。
從事設計工作的付毅和朋友進來看書。他說,自己居住在附近的江漢路上,近幾年家門口出現了不少“小而美”的書店,包括蒹葭書店在內,“人一走進,立即就能從繁忙的生活中放松下來”。
居住在武昌區街道口武漢理工大學旁的陳元有同感。“這附近有開在商場里的西西弗書店、鐘書閣書店,有開在社區里的邗江古籍書店,有開在大學旁的百讀書社,加上這家新華書店,算是很齊全了。”9月12日傍晚,陳元在武漢新華街道口店二樓學習,為接下來的公務員考試做準備。為了給枯燥的備考增加點新鮮感,他時常去不同的書店復習。在他看來,與家庭書房相比,以書店、圖書館為代表的城市公共閱讀空間,“各具特色、環境舒適,更有學習氛圍”。
讓閱讀融入市民生活,這是武漢文化強市建設的題中之義。《武漢市文化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為奮力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奠定文化基礎。近年來,武漢打造了一大批便利的閱讀空間。
總建筑面積72292平方米的武漢中心書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新閱讀服務,持續開展“武漢書展”“武漢城市文化周”“武漢詩人活動周”等多項文化惠民活動,書城內的共享自習室常常火爆到“一座難求”,已成為武漢新的文化地標。
城市書房“遍地開花”,有建在百年歷史建筑中的江城書房,每月到館讀者近萬人;有建在寫字樓里的鉑仕匯書房,自動化管理特色突出;有建在百年老街曇華林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云曰書館,主打電影文化主題。
文化設施一度匱乏的武漢東湖高新區,也在加快建設光谷書房。有的建在政務服務大廳內,有的建在科技園區內,還有的建在社區和公園里,讓更多市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在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提檔升級的同時,鄉村的基礎閱讀設施也在不斷完善。
9月13日下午,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大余灣耕讀青年農莊內,余小瓊又帶領一批游客參觀愛心公益書屋。大余灣留存有40多棟明清時期的荊楚派古民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9年,余小瓊回鄉助力鄉村振興,建立起藏書2萬多冊的公益書屋。此后,她又和同伴籌建了600平方米、藏書4萬多冊的心湖書屋,免費提供給村民閱讀,并多次組織讀書沙龍活動,傳承大余灣的傳統文化。
這樣動人的故事,在江城農家還有許多。自2007年開始試點,截至2021年,武漢共建有農家書屋2149個。這些“文化小桔燈”線上線下發力,集閱讀、科普、農技推廣和其他文化活動為一體,對倡導全民閱讀和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家梁曉聲曾說:“書架,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對于一座城市來說,也是如此。為了讓閱讀融入市民生活,武漢堅持省、市、區、街(鄉)、社區(村)五級聯動,政企學研社多元參與,共建閱讀空間:新建武漢中心書城,改造提升28個市級新華書店門店,新建23個大學校園書店,建設45家城市書房,建成1200個社區書屋、2149個農家書屋,聯同社會主體投資近100億元,形成了省市區公共圖書館、校園圖書館、社區書屋、城市書房、實體書店、主題書吧、農家書屋等相互聯通的線下閱讀空間網絡,打造12分鐘文化圈。
堅持主流價值引領 讀者“悅”見好書
33歲的潘憶是一名網絡工程師,工作之余,愛看文學類書籍。“書香武漢”微信公眾號是他常用的平臺之一。“點擊讀書——武漢云閱讀,進入‘名家專區’后,有梁曉聲、畢飛宇、劉慈欣等一批作家的小說。沒事時翻翻,這樣免費的閱讀資源挺好的。”潘憶一邊展示剛剛讀完的小說《推拿》,一邊點贊道。
像潘憶一樣,關注使用“書香武漢”微信公眾號的讀者有許多。廣大武漢市民在這間共屬于整個城市的“云上書房”讀書、聽書、品書,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得以滿足。
“書香武漢”微信公眾號是武漢打造的眾多數字閱讀平臺之一。2022年4月,該市推出“書香武漢”全民閱讀綜合服務平臺,在2021年建成的“書香武漢”數字農家書屋APP基礎上,新推出“書香武漢”微信公眾號、“書香武漢”視頻號,讀者目前超百萬人。
該綜合服務平臺通過整合武漢市域相關單位的數字閱讀資源,聚集了省、市圖書館以及各出版單位面向讀者開放的近百萬冊電子圖書,還有廣播電視、科教文旅等單位提供的總量達到10萬集的音頻、視頻資源,并推出了“大武漢戲碼頭”“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批獨具武漢特色的數字閱讀資源。通過互聯共享,武漢市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海量的電子圖書、電子報紙雜志、聽書音頻、品讀視頻等數字閱讀資源。
以“書香武漢”全民閱讀綜合服務平臺為代表,近年來,武漢不斷在“讀什么”的問題上下功夫,引導市民讀好書。
從2021年開始,聘請鄔書林、聶震寧、高洪波、董宏猷、徐魯、李修文、張明舟等一批出版界、教育界、學術界、文學界的專家學者擔任“書香武漢·全民讀書月”特別顧問,指導武漢全民閱讀工作,強化主流價值引領,向市民推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圖書,對閱讀推廣人進行培訓。
由武漢市委宣傳部主管、武漢出版集團等聯合發起的武漢市全民閱讀促進會,連續6年發布書香武漢·全民讀書月推薦書目,在廣泛篩選全國優秀圖書的基礎上,邀請各界專家優中選優,每年向市民推薦50種兼具思想性和可讀性、突顯專業性和權威性的精品圖書。
武漢出版社作為本土城市出版機構,近年來秉持“為時代發聲,為城市立傳,為讀者增福祉”的出版理念,為市民出版了一大批優質圖書。武漢出版社總編輯鄒德清介紹說,該社適應全民閱讀需要,編輯出版一系列主題鮮明、內容充實、適合廣大市民和青少年閱讀的圖書: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出版了《中國夢與中國價值》《扎進制度的籠子》《中國減貧行動》《眾志成城》等主題圖書;依托本土紅色資源,出版了《武漢紅色記憶》《武漢,我們的英雄城市》等大眾圖書;圍繞長江文化和武漢地域文化,出版了《國寶中的長江文化》《長江的孩子》《戲曲進校園普及讀本》等少兒圖書;圍繞對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出版了《江城科普讀庫》系列科普讀物;配合武漢大型國際賽事、國際會議等,出版《武漢濕地故事》《美好的黃鶴樓》等多語種讀物,激發廣大市民的城市榮譽感和閱讀熱情。
書香社會共建共享 市民樂在其中
9月21日上午,每周一次的“啟明讀書音樂吧”分享活動在武漢市江岸區殘疾人聯合會舉辦。“我為祥子的命運感到惋惜,同時,也認為他應該面對現實、接受現實。”盲友劉建軍分享了《駱駝祥子》“閱讀”感受。她說,自己退休后因病致盲,當時很難接受,后來“閱讀”(聽書)《駱駝祥子》等書籍,通過感悟書中的人物命運,心結漸漸打開。此后,她又通過江岸區殘聯搭建的閱讀分享平臺,接觸到更多盲人,“他們給了我很大的勇氣,讓我現在可以充滿陽光地生活”。
9月22日上午,在武漢市易家街道聯友路上,武漢市政工程機械化施工有限公司南泥灣項目部的工地書屋里,安全員徐志江和施工員陳王宇在閱讀《土工試驗方法標準》《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等專業書籍。“有時候一些數據標準記得不是很清,再來看一下。”陳王宇說,他也會利用下班后的業余時間來閱讀文學類書籍,放松身心。徐志江說,在書屋內的閱讀打卡時間,還可以換算成積分,年底兌換日用品。
9月23日上午,在武漢中心書城舉行的《武漢晚清影像》新書首發式上,武漢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麻建雄介紹了圖書的基本情況,“菲利普·斯普魯伊特的這批照片,集中反映了1898至1908年世紀之交的10年間武漢的自然風光、名勝建筑、民風民俗等,希望這些照片為武漢‘文化強市’建設盡一份力。”現場還向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江漢大學圖書館和江漢書院贈書,方便市民免費閱讀。
在武漢,像這樣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每天都會舉辦多場,或由政府引導,或由市民自發組織,讀書之風吹拂著江城的每個角落。
其中,每年4月,由武漢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書香武漢·全民讀書月”活動,是為全體市民讀者精心準備的一場文化嘉年華。以2023年為例,4月以來,全市舉辦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閱讀活動近2000場次,線上線下參加人數超千萬。
武漢還注重突出區域文化特色,打造“一區一品”。江漢區“金橋書評”30年來品書不輟,利用社區、樓宇、校園、公園等空間,秉承“一吧一品”的理念探索創建“金橋書吧”閱讀模式;漢陽區“知音讀書節”系列活動,閱書會友,以文化創意城市建設,賦能城市發展;武昌區“千年古城正風華 書香武昌向未來”主題活動,邀請讀者、最美領讀人打卡武昌城標志地,介紹武昌歷史文化;黃陂區“木蘭讀書節”受眾涵蓋中小學生、干部職工、退休人員、婦女兒童和社會人士,打造“永不落幕”的全民讀書節;新洲區“問津讀書節”,以書香賦能鄉村振興,塑造“問津求真、讀書養德”的耕讀文化。
此外,武漢出版集團“作家進社區”閱讀推廣活動、“江城晚八點”都市文化夜讀活動、武漢文學周、武漢淘書節等一大批深耕本土文化的閱讀品牌項目,有效激發了廣大市民閱讀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知行合一文明典范 武漢以我為榮
在武漢地鐵2號線和4號線上,人們時常看到一位女孩自帶小馬扎、手捧紙質書,坐在車廂一角安靜閱讀。女孩名叫陶煉,是國家稅務總局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稅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每天乘坐地鐵上下班。“只要捧起書,地鐵就是我的移動圖書館。”陶煉受益于閱讀,也樂于講述閱讀的益處。
閱讀融入了陶煉的生活,也融入了武漢這座城市。4月8日和4月23日晚,“書香武漢·全民讀書月”主題燈光秀在兩江四岸上演,“閱讀新時代 書香英雄城”的年度主題在沿岸樓宇、長江二橋上滾動播放。武漢地鐵打造隨處可見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布置“最美閱讀人”“最受市民喜愛的閱讀空間”等宣傳櫥窗。武昌實驗小學里,“微型圖書館”分布在各個教學樓,裝滿圖書的“漂書車”在校園內流動,圖書伴讀、故事爸媽進課堂、閱讀與戲劇等活動,讓孩子們“書在手邊、讀在身邊”。
“書香武漢,向上而生”“愛閱讀,愛武漢”。通過讀書,養成向上、向善的行為自覺和習慣,增強武漢市民的榮譽感和凝聚力,這是武漢市全民閱讀倡導者的美好愿景,也是當下武漢市民的真切實踐。
“做志愿者,幫助孩子們閱讀,我自己也有了更多時間閱讀思考,焦慮的時間減少了。”武昌實驗小學3(7)班陳俊淇的媽媽何珊是學校的一名志愿者,常利用空余時間來校參與“漂書車”的閱讀推廣,上架適宜的圖書、與小讀者交流閱讀感受,她都樂在其中。武昌實驗小學圖書館館長吳錦萍說,閱讀有“魔力”,賦能自己也賦能他人,家長們的參與讓書香校園氛圍更濃,孩子們也在家校共育中健康成長。
公益組織蒲公英悅讀小鎮在書店開閱讀工作坊,在南湖邊做自然筆記,小讀者們在閱讀中感悟生命的真諦。疫情期間,孩子們還專門錄制原創朗誦節目,當武昌方艙醫院的廣播里響起天籟般的童音,慰藉了眾多患者。
“金色年華”主題讀書活動,圍繞黨和國家的重點工作、重大活動等,編寫配套用書,每年有50多萬青少年在讀書分享、研學活動及社會實踐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徐紅星院士科學與人文科普工作室“院士科普大講堂”活動,多次走進學校、社區講科學講健康,助力提升全民健康和科學素養。
江岸區啟明盲人讀書茶社在讀書活動中,倡導自尊自愛、奮發向上。盲人按摩師們想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感恩社會,多次組織“回饋社會,關愛志愿者愛心義診”,前往多個社區開展肩頸保健按摩服務。
“蘋果核是廚余垃圾,電池是有害垃圾,廢紙張是可回收垃圾。”9月27日,在武漢中心書城戶外廣場,由江漢區唐家墩街道辦事處主辦的“迎中秋慶國慶 垃圾分類在行動”活動,吸引了不少周邊居民現場互動問答。市民李瑛在學習了武漢出版社出版的《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讀本》系列圖書后,認識到垃圾分類減少污染、節約資源,“平時在家也對垃圾分類處理,以后會處理得更仔細、更專業”。
此外,“江城科普讀庫”推出《身邊的鳥》《身邊的魚》等系列圖書后,把科普課堂搬到公園、郊野,許多青少年和家長將生態環境保護這個大主題與身邊的動植物聯系了起來。《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武漢市民文明禮儀手冊》出版后,廣大市民從“言談舉止有修養”“文明出行守秩序”“社交禮儀展風采”等角度,懂禮儀講文明。
讀書蘊藏著力量,有益于明理、增信、崇德。如今的武漢,廣大市民在氤氳書香中,塑造自己,提升文明素養,也為城市發展齊出力,讓“武漢以我為榮”。武漢,正因閱讀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