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兩項直接與文化、思想的交流傳播相關,即造紙術、印刷術。這些偉大的技藝及其承載的文化至今仍在我國許多地方被人們所實踐和傳承,并被視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和中國活字印刷術就是其中的兩個典型,它們分別于2009年、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加強非遺數字化保護和檔案建設,形成與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相關的全面、系統的數字化記錄成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自2018年起持續開展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的資源采集工作,目前已完成包括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中國活字印刷術在內的7個項目的采集。
標準指引
記錄非遺技藝本身遠遠不夠
此次采集工作的開展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制定的系列文化行業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為指導,歷經前期調研、現場采集和后期制作、整理工作,形成了涵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多種類型的豐富成果。
盡管此前各地各單位也曾開展過類似針對項目、傳承人的記錄工作,但此次開展的資源采集工作,更加重視從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高度,審視和呈現項目在人類文明進步和文化多樣性方面的意義與貢獻,更加突出其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進入國際間非遺保護合作體系后采取的保護措施及成效。在內容上重點記錄項目當前和歷史面貌,以及項目本體內容和各相關方面的情況。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項目團隊一開始就明確,記錄工作要想全面,僅僅記錄技藝本身,即宣紙如何制作、活字印刷如何操作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將其置于當地乃至整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去理解,并將關聯性的文化事項和所植根的文化生態也一并記錄好、闡釋好。
這也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標準的要求。該標準是我國非遺領域的首個文化行業標準,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起草,于2023年6月經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標準明確了面對不同門類非遺項目時,應該采集記錄什么、如何采集記錄,以及如何開展資料的整理著錄。
數字采集
展現宣紙和活字印刷文化生態
對于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和中國活字印刷術這兩個項目的具體采集記錄工作,標準最大的作用在于系統地列出了項目的核心構成要素以及關聯性的要素和文化事項。
例如,在宣紙傳統制作技藝記錄過程中,首先關注的并不是許多人熟知的撈紙、曬紙、剪紙等成紙環節的核心流程,而是更多關注宣紙的原料植物——青檀樹(樹皮)、沙田稻草的種植、采收、加工等環節,在成果中通過各種方法呈現和闡釋了這兩種宣紙原料的特性、選用依據,以及安徽涇縣當地的自然、歷史、人文環境如何促進宣紙制作技藝的發展,當地人又是如何尊重、敬畏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關注并采集了宣紙剪制作技藝、宣紙簾制作技藝這些并不屬于宣紙制作技藝核心流程,但必不可少的關聯性文化事項,它們共同構成了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傳承發展的文化生態,是采集記錄的必要對象。
如果說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反映出“一方山水養一門技藝”,那活字印刷術則是一方文化與一門技藝相互成就的生動體現。在中國活字印刷術采集記錄過程中,不只關注活字印刷技術本身,更多關注到該項目在浙江瑞安當地所植根的濃厚宗族意識和譜牒文化。正因為當地人重視家譜,有定期修譜的習俗,木活字印刷技術才有不斷實踐的可能性,并傳承至今。
也正因為在浙江瑞安木活字印刷與家譜制作深度融合,除了印刷中的制作字模、揀字、排版、印刷、裝訂等核心流程外,譜師還必須負責前期的開丁——記錄家族人丁信息變化,以及印刷完成后的劃支等必不可少的環節。許多象征支系、血脈延續的細節也出現在修譜完成后的圓譜儀式中,這些都是技藝實踐的重要內容,是項目全面記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此次工作的重要意義之一,是留下了關于項目的系統資料,記錄了當時時間節點下的項目面貌。從總體上看,全面記錄、準確闡釋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表現形式,同時關注項目與文化生態的關系,是正確認知非遺本質和價值的基礎。希望借助這些工作成果,以及所制定的行業標準,傳遞出上述原則理念,也愿同所有非遺保護工作者一道,繼續為這項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數字化保護室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