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22.04億人次,36個大中城市重點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164%,國內出游人次已相當于今年暑期旺季3個月的45%……今年中秋國慶8天長假形成的“超級黃金周”數據折射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動能。日均出游人次過億的局面,再次展示了“黃金周”對于我國旅游經濟仍具強大帶動作用。
“黃金周”已有24年歷史,其間一直是中國旅游消費市場上的亮點、重點,也是話題和熱搜的“制造器”——假日怎么放、去哪里玩?如何緩解堵車、排隊?取消或增加“黃金周”?交通更發達,但主要高速堵車依然嚴重;好去處更多,但重點景區依然人山人海。大眾對于“黃金周”的體驗和吐槽,也再一次使如何進一步優化假日制度話題成為熱點話題。
實際上,作為一項制度性安排,“黃金周”熱鬧背后一直也有吐槽聲,國家有關部委對假日的設置、調整也一直優化,大眾的呼聲、社會環境的變化等因素,都在影響著假日制度的調整。
10月8日,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聯合發表署名文章,建議借鑒其他國家的“春假”制度,為學校統一增加“春假”,并適時考慮增加“秋假”。這與中國未來研究會旅游分會副會長劉思敏、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曾經提出的建議類似。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邁向第25年的節點上,“黃金周”如何優化調整,才能更精準地滿足大眾需求?
當前
“超級黃金周”蘊含新變化
出游人數8.26億人次——今年中秋和國慶的8天長假形成了有統計記錄以來熱度最高的假日旅游市場,“超級黃金周”也是“最火黃金周”。
今年“超級黃金周”背后,社會經濟環境、文旅產品供給、出游習慣和出游心態,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產品碎片化,度假多樣化。隨著旅游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觀光型產品依然占據著巨大的市場,但是更多碎片化的產品也隨之出現。中國旅游研究院指出,假日期間,游客出游需求更顯碎片化,住宿、交通、景區、體驗型項目等旅游活動對于綜合性OTA平臺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顯示,假日期間,國內游客出游半徑189.5公里,按可比口徑較去年假日同日增長59.6%;游客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徑17.9公里,按可比口徑較去年假日同期增長86.0%。距離城市十幾公里、幾十公里,越來越多好去處。隨著人居環境日益優化,推窗見綠、抬頭看景,已成日常。以廣東為例,公開數據顯示,廣東公園數量達4330個。多省市在今年中秋國慶假期的信息報送中,周邊游、微度假頻頻出現,這意味著在長假里短途旅游依然大受歡迎。
玩法更豐富,心態大不同。以前旅游看風景,現在旅游體驗風情。以四川三星堆為代表的網紅博物館、以“無語菩薩”為代表的網紅打卡點、以淄博燒烤為代表的網紅城市,在中秋國慶假期迎來了龐大的客流。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監測,游客在節假日選擇商業綜合體、文博場館和歷史文化街區者占比高達20%以上。
以前更注重旅游,現在更注重休憩,人們對待“黃金周”的心態也發生新的變化。日趨完善的城市綠道、風景道、社區公園、郊野公園、主題樂園、文博場館,為城市假日旅游消費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提供了更多近悅遠來、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從社區、鄉村,到街道、鄉鎮,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為想要在家門口獲得休息、休閑體驗的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以前覺得旅游是可有可無的”的某企業中層劉先生表示,越來越發現旅游的意義不簡單,“以前覺得休息就應該待在家里,但是換一個地方休息,效果會更好,跟朋友在新的環境里聊聊天,跟家人在新的環境里吃吃飯,這種感覺特別棒”。而旅游對于已有小孩的家庭來說,無形中已是一種“剛需”。在成都生活的劉女士直言,現在的小孩跟幾十年前不一樣,“以前的小孩關心吃什么,現在的小孩關心去哪里玩,不去還不行,總得去認識大自然,就算是不花錢的郊游也得去。”
“黃金周”是觀察旅游市場的“晴雨表”。今年中秋國慶“黃金周”一如既往地擁擠,折射出以下問題:一是黃金周依然是大部分人外出旅游的重要時期,集中式休假產生的各種問題,與往年的黃金周仍然類似;二是旅游產品特別是優質旅游產品的供給越來越豐富,但是對于龐大的出游群體而言,在集中休假時段依然顯得不足,花費的時間過長但花的錢也更多;三是人們的需求更加多元、多變,高度集中出游導致選擇少、體驗差。假日改革如何兼顧集中與分散,平衡供給與需求,是新變化下的新命題。這些新變化的出現,與假日調整看起來毫無關聯,但是假日調整和優化,必須兼顧老百姓的心聲。
回顧
節假日已經歷兩次重要調整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重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新修訂后規定,新年、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為“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其中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放假三天,元旦放假一天。該辦法第六條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應當在工作日補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則不補假。”第六條規定,直接催生了1999年第一個“十一黃金周”。
資料數據顯示,1999年國慶是第一個“黃金周”,全國出游人數達到了2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41億元,假日旅游熱潮席卷全國。而另一項資料數據顯示,當時國內旅游全年收入僅為2831.92億元,一個“黃金周”僅7天,就占到了二十分之一。到了2000年的“五一黃金周”,國內旅游已經高達4600萬人次,旅游收入181億元。
假日的強力效應,讓航空、零售、餐飲、交通等多個行業都為之振奮。2000年6月,國家旅游局等多部門共同推出的《關于進一步發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經國務院批準,正式下發。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通知中提到:“黨中央、國務院把旅游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以來,我國旅游業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尤其是國務院決定增加法定假日后,假日旅游迅速興起。”
這份《意見》直接提到了“黃金周”。原文“國務院決定增加法定休假日,加上調整的兩個雙休日,形成了春節、‘五一’、‘十一’三個假日旅游‘黃金周’”。這三個放假時間長達7天的假期,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旅游熱情。
三大“黃金周”在接下來幾年中,“黃金”效應明顯。2000年“十一黃金周”,國內旅游人數高達598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30億元。而到了2007年“五一黃金周”,全國出游達1.79億人次,旅游收入736億元,同比均增長20%以上。2007年5月8日,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在新聞發布會上通報,20個“黃金周”累計接待國內游客18.1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440億元。
“黃金周”,催生了我國獨特的假日經濟。火爆的“黃金周”,出游人數和旅游收入一年一臺階,但隨之而來的堵人、堵車,旅途糾紛、調休導致假期前后長時間上班,讓人們對集中休假的“黃金周”有了更多思考。
2006年,以蔡繼明教授為負責人的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提出,建議變“黃金周”集中休假為分散休假、增加部分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全面推行帶薪休假。2007年,蔡繼明在兩會期間提案取消“黃金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
不過,反對取消“黃金周”甚至建議增設“黃金周”的專家學者也不少。劉思敏在2007年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的觀點較有代表性。他認為,“黃金周”不僅是“旅游周”,更是普通人的“休息周”,雖然這是一種帶有強迫性質的休假制度,但它能夠有效地保證普通的工人、辦事人員及至農民工能夠完享難得的7天長假。
“黃金周”調整爭論的中心是福利與權利,無論支持還是反對,關心的始終是群眾的福利與權利,但看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得出結論也截然不同。2007年12月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實行,再次將勞動節放假調整為1天。2008年起,“五一黃金周”被取消,形成了清明、端午、五一、中秋四個三天“小長假”。作為“五一”長假取消后的第一個“黃金周”,2008年“十一黃金周”全國共接待旅游者1.78億人次,比2007年“十一黃金周”增長22.1%,增幅明顯擴大。
沒有長假盼長假。沒有了“五一黃金周”,“十一黃金周”形成了出游需求“堰塞湖”,成了旅游特別是長線游的集中窗口。此后,不少地方欲讓“五一黃金周”變相恢復,但被叫停。直到2020年,“五一”再次通過靈活調休,變成了5天假期,當年“五一”5天假期全國共計接待國內游客1.15億人次。
展望
假期還能進一步優化嗎
2000年出臺的《意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黃金周”面臨的四類主要問題:一是民航、鐵路、公路運力相對不足,旅游出行受到制約;二是重點景區旅游者爆滿,景區、景點容量和配套設施嚴重不足;三是許多地方中低檔旅游住宿設施短缺,致使一些旅游者露宿街頭;四是一些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服務質量不高、哄抬價格、欺客宰客等問題。觀察這些年來旅游業的發展,由于大眾旅游蓬勃發展,計劃趕不上變化,現在的“黃金周”難免存在類似問題,但是已然今非昔比。
運力不足問題依然存在。截至2022年末,全國高速鐵路營運里程4.2萬公里。高鐵雖多,但“黃金周”出行,想搶到一張票并不容易。同樣突出的與交通有關的問題是高速堵車。林先生今年中秋國慶假期第一天早上5時就從廣州出發,開車回到湛江家里已經是下午5時,全程400公里左右,耗時12個小時。
景區爆滿問題依然存在。每到“黃金周”,景區爆滿的問題頻頻見諸報端。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期間,河南少林寺、江西武功山、山東泰山、湖南高椅嶺、甘肅鳴沙山等人山人海的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是景區少嗎?并不是。截至2022年末,全國共有A級景區14917個,較上年增加721個,同比增長5.08%。景區多,但出游的人更多。
在問題之外,人們對“黃金周”的重視程度,也發生著變化。以與“黃金周”關聯度最高的旅游從業者為例,他們普遍認為,“黃金周”對營收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三大‘黃金周’的營收相當于全年營收的五分之一,但是我個人并不期待‘黃金周’。”廣東惠州地派溫泉總經理李星凱表示,雖然“黃金周”營收相對高,但是“黃金周”過后,往往會出現一段“拉胯”時期。
“我對‘黃金周’沒有‘寄予厚望’,只是說比較看好,包括帶薪休假、企事業單位的會議旅游獎勵旅游、單位團建、全年齡人群的大眾旅游等,實質上才能支撐旅游行業一整年的健康發展。”旅游從業者李小姐表示。
“黃金周”的最初提法,重點落在經濟效應上,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升,“黃金周”正在回歸“休息周”的本心。2000年6月出臺的《意見》中,多次提到“黃金周”,但是查找近年來旅游主管部門的正式表述可以發現,已經極少出現“黃金周”的提法。以今年為例,文化和旅游部官方表述為“‘五一’假期”“中秋節、國慶節假期”。“黃金周”的提法多是媒體、群眾的習慣性表述。
假期還能進一步優化嗎?
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會展經濟與管理系主任、教授李軍指出,“黃金周”可以優化,但是必須要明確未來進行優化的目的是什么,“我個人認為,一是緩解旅游高峰壓力,“黃金周”旅游高峰期人流巨大,優化假期安排可以更好地分散人流,減輕旅游目的地和交通工具的壓力;二是滿足多樣化休假需求,不同人群有不同的休假需求,優化假期安排可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三是促進消費和經濟增長,采用合理的假期安排可以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李軍同時指出,“黃金周”優化必須遵循三大原則:一是合理分配,在工作日和休假日之間保持合理的平衡,防止工作強度過大或休假時間過長;二是靈活性,考慮到不同行業和地區的特點,提供一定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的工作和休假需求;三是公平性,假期安排應公平,避免某些群體因假期安排受到不公平待遇。
假日還有可能增加嗎?在“黃金周”之外,暑期旅游市場的擁擠也備受關注。中國旅游研究院此前的預測,今年暑期是過去5年來旅游市場最熱的暑期,預計6—8月三個月國內旅游人數達18.54億人次,占全年國內旅游出游人數的28.11%。也正是因為如此,戴斌、梁建章聯合提出了關于優化學校假期統一推出“春假”的建議。
上述建議與黃細花曾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建議方向一致。黃細花在關于落實大中小學春假、秋假的建議中提出,將春假設立在“五一”前后、秋假設立在“十一”前后,假期可以設計為10至15天,配合推動職工帶薪休假,以便父母帶著孩子旅游度假。教育部曾在回應中表示,在完成教學任務前提下,由各地安排。杭州市從2014年開始在中小學階段進行放春秋假試點,如2023年杭州中小學春假時間為4月27日至28日,即在“五一”假期前增加了2天學生假期。
劉思敏認為長假供應主要有兩個路徑,一是分散型長假,即帶薪休假;二是集中型長假,也即“黃金周”。“黃金周”擁堵暴露的是大眾旺盛的旅游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形成了出游需求的“堰塞湖”,而不是簡單表象的所謂“秩序混亂”。如果能在每年5月和8月上旬,分別增設“春季黃金周”“避暑黃金周”,這樣春夏秋冬四季就各有一個兌現率極高的長假,就能更好地滿足大眾的需求。
李軍表示,從數字角度來看,我國目前全年的公共假期天數與歐美一些國家相差無幾,呈現出基本合理的放假天數。當前的放假模式主要采用“前挪后湊”方式,通過調整工作日來集中公休節日的假期。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交通的便利化、人們休閑需求逐漸剛性化以及對旅游體驗要求的提升,“分散式放假”模式的優勢變得越來越明顯。未來可以更多地考慮“分散式放假”,即總放假天數基本不變,但短假期的數量可以適當增加。
人是假日的尺度。無論假日如何調整、優化,最終目的和根本原因,都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023年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加大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旅游消費需求,提升行業綜合能力。廣東省提出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近年來不斷加快優質產品供給,今年9月位于珠海的世界最大室內樂園已開業迎客。本著共同的目標,結合新形勢、新特點、新需求,假日調整才能更精準地滿足大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