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漫畫節在廣州成功舉辦。活動期間,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漫畫節開幕式暨第20屆中國動漫金龍獎頒獎大會、第十七屆中國漫畫家大會暨產業高峰會、動漫產業項目懇談會等活動陸續舉行。記者在現場看到,身著動漫形象服飾與演奏古典樂器的年輕人在活動現場展示交流,場景熱鬧非凡。不管是已經揭曉的金龍獎獲獎作品,還是此次活動上的主題演講和沙龍對談,都彰顯出濃厚的國風國潮,傳統文化氛圍濃厚。動漫流行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生動展現,展示了二者間的奇妙碰撞。
獲獎作品觀察:傳統文化創新傳承是亮點
在金龍獎頒獎大會上,26個獎項一 一頒發。可以看到,由傳統文化創新傳承而產生的動漫作品成為本屆賽事的亮點。例如,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將最佳動畫長片獎、最佳動畫導演獎、最佳動畫編劇獎、最佳動畫配音獎四項大獎收入囊中。而獲得最佳系列動畫獎的《中國奇譚》,同樣根植于傳統文化,并以雄奇想象締造出了“奇境入夢,我在其中”的沉浸式體驗感。
漫畫類的獲獎作品整體呈現出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融為一體,充分結合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的態勢。如獲得最佳劇情漫畫獎、最佳漫畫編劇獎兩項大獎的《刺客信條:王朝》,漫畫家許先哲領銜的創作團隊歷時2年創作,詳考史實、風土、人情、武備、服飾等,并親訪西安取材求證,在漫畫中還原了真實的大唐風貌。
此外,獲最佳學院漫畫獎的《牡丹亭》、最佳插畫獎的《故祇》、最佳繪本獎的《羅剎海市》等,均是將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變流行文化的佳作。《羅剎海市》同時還獲得組委會與七級宇宙合作推出的最佳數字藏品獎,將借助數字化的手段,進一步推動動漫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跨界傳播。
本屆金龍獎首度設立的“非遺傳承動漫獎”,也涌現出眾多優秀參賽作品,最終《〈江南傳統糕點百圖〉節選》《瑯華天工錄:國有長琴》《中醫漫繪》三部立體呈現非遺所承載的文化記憶和歷史價值的優秀作品獲獎。
從業者表達:用傳統文化展示當代自信
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漫畫節開幕后,主辦方還舉行了第十七屆中國漫畫家大會暨產業高峰會。記者了解到,第十七屆中國漫畫家大會暨產業高峰會的主題為“中國動漫的兩創力量——在國風國潮中呼喚動漫強國”。從現場嘉賓的發言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不管是主題演講還是沙龍對談,傳統文化這個關鍵詞成為了高頻詞。嘉賓們有的從事動畫電影制作,有的從事繪本創作和漫畫創作,從事領域雖有所不同,但都感悟到傳統文化在當下文化創作中的重要性和扮演的重要角色。
《長安三萬里》制片人宋依依分享了如何用動畫電影傳承和展現中國文化在當代的自信和力量。她表示,《長安三萬里》試圖在符合歷史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再創作,讓現代觀眾更容易進入故事,從富有新意的故事中感受詩人們與自己的連接,以及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獨有的唐詩文化。當今,動漫表達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什么?對于這樣的疑問,宋依依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寶庫,有特別多的內容需要挖掘,首先需要結合什么是當下人所關心的,我們雖然要表達傳統文化,但是不能脫離現代觀眾,要聆聽他們的聲音和氣息,把他們做一個結合。
針對動漫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挖到寶的話題,《雄獅少年》制作人程海明回憶,《雄獅少年》在開發時有多個關鍵詞:功夫、舞獅、少年氣和新國潮,飽含著優秀傳統文化。他坦言:“漫畫是年輕人親密的媒介形式,有其天然優勢,每個小孩子都是從動畫、漫畫書開始認識世界。并不是年輕一代不愛傳統文化,而是我們要找到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對于創作者來說,是一個靈感的源泉,也是一個素材庫,可以給創作者帶來獨特審美和文化底蘊。”漫畫家鋤見表示,很多創作者作品中的角色設定加上傳統文化元素以后,其形象會讓讀者更有親切感。并且傳統文化可以給創作帶來很多想象力,眾多神話故事、傳統故事、民間傳說等,都對創作者在故事情節方面增加吸引力和觀賞性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