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文化賦能為鄉村鑄魂

    2023-10-10    來源:山西日報    編輯:邱娟

    “人心齊泰山移,今年咱們比賽能拿到一等獎,就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的結果。”盡管已經過去10多天了,但說起全縣農民運動會暨趙北鄉農民運動會,靈丘縣趙北鄉上紅峪村的村民李喜紅仍然激動不已。

    鄉村振興關鍵是要提振、激發農民的信心和力量。近年來,靈丘縣著力夯實鄉村文化基礎,深挖鄉村文化內涵,扎實培植壯大鄉村文化產業,以文化振興帶動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發展之路,為全縣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文化“惠”民 和美縣域顯朝氣

    已經兩三年了,每天早晚,在落水河鄉巨羊駝村文化活動中心的院子里,總是會聚起二十多名婦女,她們或扭動身子起舞、或跟著音樂高歌,抑或是坐在圖書室里翻閱圖書。

    “過去,沒事干就打麻將、玩撲克,現在是沒事就往村文化活動中心跑,跳舞、唱歌、看書,別看我們都是五六十歲的‘老女人’了,生活可浪漫了!”村民王春娥樂呵呵地說。

    繁榮鄉村文化,前提是完善鄉村文化設施。為此,該縣持續加大財政投入,使11個鄉鎮全部實現了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務中心及186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同時,免費開放縣文化館、博物館、鄉村文化室,為“全民閱讀、全民學習”提供了平臺。而為活躍鄉村文化,該縣加大移動音響、流動文化車等設施投放力度,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文化服務。特別是建成并投入運行的大同市首個“城市書房”更是成為“文化靈丘”的新名片。

    據統計,僅2022年,該縣文化館(站)服務群眾13萬余人次;圖書館服務讀者6500余人次,提供信息查詢5000余次;博物館、紀念館年接待游客參觀學習82.5萬余人次。

    文化建設離不開人才引領。縣文化館館長郭文珊告訴記者,近幾年,靈丘縣打造的鄉村群眾文藝骨干隊伍有30多支,培育鄉土文化能人、藝人18人,培養鄉村文化帶頭人50人。“在縣里,只要提到劉國寧、陳大興、張艮、鄧花等不少鄉村文化人,可謂婦幼皆知。”郭文珊說,“文化人才帶動+愛好者參與+政府部門和鄉鎮村支持”的多元文化服務體系,使得全縣實現了村村都有文藝隊,隨時都能舞、隨時都能唱。縣文旅局副局長王秀權介紹,為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全縣年平均完成“送戲下鄉”演出300場、“送文藝下鄉”30余場。

    “以前,我對看戲和唱戲非常反感,總感覺咿咿呀呀的,一句也聽不懂,現在我成了小戲迷!”談到縣羅羅腔傳習走進學生課堂,馬上就要成為六年級學生的劉志一臉地開心。靈丘縣常態化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

    而像平型關文化旅游節、活動豐富多彩的元宵節、趣味橫生的農民運動會、喜慶的農民豐收節、車河有機論壇等都是年年舉行,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舉辦了全國“村晚”。下關鄉插秧節、柳科鄉芍藥節、山水北泉荷花節、門頭水鄉農耕文化季、花塔藝術節、趙北鄉農耕文化季、黑龍河村鄉村文化旅游節、福田燈會等鄉村文化活動,更是豐富多彩。

    文化“富”民 文旅產業放異彩

    每逢周六或節假日,家住紅石塄鄉紅石塄村的王春蘭心情總是格外激動。她早早地安頓好家里,便和村里其他演出人員乘車趕往北泉村的荷塘舞臺,參加北泉實景演出。“參加演出三年了,不僅鍛煉身體,也是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為建設美好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現在我們的北泉實景演出和龍渠溝實景演出,已經成為全鄉文旅產業的一個亮麗招牌。”

    北泉實景演出由百姓自己演自己,將本地歷史及風俗編成一部實景劇,實景劇接地氣,有張力,更富感染力。上北泉村黨支部原書記鄭海水介紹,每年從五一至國慶節前后,五六個月的時間,周邊縣市,甚至河北省、北京市的觀眾也慕名前來觀看演出,幾乎場場爆滿。每年演出40余場,接待觀眾15萬余人次,拉動當地收入280萬元,直接帶動上、下北泉村60余戶村民經營的飯店、民宿、攤位等,戶均增收8000元。

    “靈丘山水美,厚重的當地文化,更讓人享受!”從紅色景區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出來,在含水人家參觀時,看到當地大澗道情、紅石塄秧歌、北水蘆小曲等非遺演出,來自河南的張先生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該縣深入推進非遺進景區,大澗道情、紅石塄秧歌、北水蘆小曲等非遺表演和云彩燈、打鐵花、舞龍舞獅等非遺技藝在全縣各景區景點得到游客的高度稱贊。這一舉措,提升了景點的品位,吸引了游客,有力推動了全縣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

    在靈丘旅游集散中心的“靈丘百工坊”里,游客絡繹不絕。工藝鐵壺制作、麥秸畫、剪紙、草編以及宮燈等30多個手工藝品品種和300多件文創產品供游客購買留念。

    “目前,全縣共有20多家公司(個體)從事文創項目的經營開發。為了推動文創產業,今年縣里又打造了小寨村靈丘縣非遺文化創意產業園。目前張高鐵壺、楊氏面塑技藝等11項非遺項目入駐產業園,所有工坊完成了掛牌,已產生了一定經濟收益。”縣文旅公司經理馮建軍說。

    “以前打工沒處去,這幾年不同了,咱自己給自己打工,既顧了家,也掙到了錢!”50多歲的李秀蘭從小喜歡草編,在縣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她開始從事草編,讓她沒想到的是,這個活居然讓自己一年輕輕松松掙一兩萬元。

    文化“強”民 鄉村發展添引擎

    鄉賢隊“路見不平”送“理”,和風細雨教化村民。鄰里矛盾少了,不和諧的家庭少了,好吃懶做的人不見了,無事生非的沒有了;巾幗隊“勸、帶、幫”引領新風尚,遠離陋習,村文藝隊壯大到了100多人,而且名氣大振;黨員隊宣講政策,用潤物無聲的方式,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的惠農政策深入人心。這是如今武靈鎮黑龍河村的一個縮影。

    “用文化凝聚民心,三支文化隊伍的引領為村子的發展裝上了新發動機。”黑龍河村黨支部書記劉忠孝告訴記者,村莊后邊原先是一片雜草地,周圍的群眾聯手將這開辟成了一處小公園。村里舉辦第一屆鄉村文化旅游節,村民自覺地擔負保潔、保安的職責。慶中秋、迎國慶,村里舉辦花甲老人親情聚會,婦女們自告奮勇干后勤,每到節慶活動當天,村民們就在一起包餃子聚餐,全村人樂此不疲。

    拾金不昧,助人為樂,孝老愛親……村子里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搬遷到城里居住的80多歲老黨員杜青葉欣喜于村風的變化,也積極助力村莊建設,拿出10萬元的全部積蓄捐給村子。

    文化就是一種精神力量,它潤物無聲地激發人的內生動力。70歲的李健是趙北鄉草灘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監測戶。他說:“鄉里舉辦的農民運動會給了我很深的觸動,人要不甘現狀,要有信心。”

    今年年初,李健在縣工信局駐草灘村工作隊和趙北鄉村兩級的大力幫助下,通過土地流轉,整合了全村120畝土地開始種植蔬菜,種植40多畝西葫蘆、40多畝豆角、20多畝玉米和馬鈴薯,走上了自主創業路,同時還解決了草灘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7月29日到8月1日,靈丘連續強降雨,造成了該縣南山區群眾受災。李健聽到這個消息后,當即為受災最嚴重的上寨鎮群眾捐贈一萬斤西葫蘆。

    文化催生文明與和諧。以傳承發揚“尊老敬老友愛互助”傳統美德的德賢愛心志愿服務隊在靈丘大名鼎鼎。由該服務隊在該縣石家田鄉石家田村和武靈鎮大作村成立的“愛心小食堂”,解決了兩個村子孤寡老人及殘障人士吃飯難的問題,讓老人們感受到新時代的美好,成為了靈丘縣社會力量積極探索農村養老的一條途徑。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