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客廳——走進金祥龍的彩色世界”主題藝術講座及版畫拓印互動體驗 受訪者供圖
上海博物館“社會大美育”活動之一 受訪者供圖
在位于上海浦東的中華藝術宮,素人可以參與策展,有了實現藝術夢想的舞臺;在西岸美術館,60歲以上的年長者被邀請進來,專場藝術導覽為他們的生活添彩;在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新場海派文化基地,中醫親子營帶領親子家庭體驗易筋經入門、認識中醫穴位、DIY香牌……自2022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啟動實施“社會大美育”計劃以來,上海眾多場館、機構積極參與其中,全力打造“全民、全齡、全域、全時”的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以“社會大美育”引領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社會大美育”課堂立足專業機構力量,面向全民開展服務,鼓勵專業文化機構更好地發揮公共藝術教育職能,強化引領作用。今年,“打造100個‘社會大美育’課堂、推出5000場藝術普及教育活動”被列為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近期,上海第二批“社會大美育”課堂推出。至此,上海博物館、中華藝術宮、上海大劇院等113家滬上知名專業文化場館和機構成為“社會大美育”課堂。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共有300余家場館、機構推出6048場面向市民、免費或公益開放的高品質公共藝術普及教育活動,提前達成了原定目標。
共享資源,美育成為“黏合劑”
今年,上海博物館現象級大展“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引來觀展熱潮,游客42萬余人次。圍繞大展,上海博物館從展覽前兩個月一直到展覽結束,共推出多項“社會大美育”活動:106場藝術影像導賞,近萬名觀眾借助藝術影像加深了對展覽和展品的理解;33場學生特展美育專場,為約1500名大中小學師生提供導賞服務;6場高水平公眾講座、1場學術研討會、1場持續24小時的“藝術嘉年華”,幫助觀眾以文明互鑒的眼光欣賞展覽。
美育工作的開展讓觀眾感受到這是一場有溫度的展覽。“展覽為學生、老人、親子家庭以及特殊人群都準備了相應的導覽活動,將‘社會大美育’送達每一個人。”工作人員介紹。
作為全國第一家成立教育中心的職業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很早就意識到要通過藝術普及、藝術教育的方式打通老百姓與高雅藝術的連接通道。該團很早就開設了“音樂地圖課堂”,為市民講解樂器樂理、音樂會觀賞禮儀等。后來又推出線上課堂“有準備的聆聽”,邀請知名樂評人、音樂家進行觀演前講解,提升觀眾聆聽體驗。今年,樂團“全城古典”活動定向走進全市各大學校、社區、商務樓宇開展演出20場,在上海徐匯區、黃浦區、浦東新區等的地標性建筑開展演出19場;同時大力加強線上美育資源,錄制藝術導賞音頻等。
上海交響樂團團務委員何大耿明顯感受到美育對觀眾培育的推動作用:“上交音樂廳有1200多個座位,演出票每次基本售罄,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走進來。”
每個場館、機構都孕育起自己獨具個性的品牌美育項目,讓其成為場館與市民的“黏合劑”。當代藝術博物館有了美育空間載體——對對對書店;西岸美術館打造“書架”“椅子”“實驗臺”系列品牌美育;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圍繞“舞者計劃”“公益講座”“劇場開放日”等7個主題展開舞蹈藝術延伸活動,平均每年舉辦超100場活動;上海京劇院開設“FOLLOW ME京劇跟我學”時尚課堂;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藝術小行家”美育項目圍繞“圖書館”“書籍”“兒童”“藝術”等主題開展各類美育活動……
切入生活,構建多元藝術情景
中秋前夕,上海圖書館東館迎來開館一周年,一場“閱讀+音樂”的“音閱漫步”活動為讀者帶來一場別具一格的視聽盛宴。此前上海圖書館就曾與上海歌劇院一道探索“大閱讀”與“音樂+”的融合,聯合推出“詩樂書畫·藝術沙龍”系列活動等。
結合“社會大美育”項目,諸多場館紛紛打破界限,切入城市生活,構建多元藝術情景。
在徐家匯地鐵站藝術長廊,上海歷史博物館“江海擷珍——長江口二號科學考古進行時”展覽的一個“分身”,通過“長江口二號”古船擬人化的口吻,將其被發現和打撈的故事娓娓道來;長寧區“河流怎樣描摹城市”2023新鋼筆畫創作展將“一江一河”及沿岸開放空間作為開放式展廳,邀來往游客來一場家門口的“城市研學”;中華藝術宮將“原作客廳”開設到社區文化中心,把館藏作品送到陸家嘴街道開設“星夢停車棚”、打造“藝術電梯”,讓青年藝術家推介展覽進駐地鐵站……“觀眾在觀展過程中,在沉浸式的氛圍中感受原作的力量,感受到藝術帶來的快樂的同時,得到個人審美、人文素養的提升,這就是美術館所追求的美育的目的。”中華藝術宮黨委書記王一川說。
雙向奔赴,“美育課堂”全城開花
以“社會大美育”為引領,群文機構和專業機構也打破分界線,實現雙向奔赴。在二者合作下,上海市民藝術夜校已構建起“1個總校+16個分校+N個教學點位”的廣覆蓋格局,今年再次實現點位倍增,秋季班143個教學點位、382門課程的9117個線下學員名額半小時就所剩無幾。
今年,徐匯區“匯美育大聯盟”正式成立,徐匯區域內的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劇場、院團等28家單位發布了全年不少于4000場美育課程;寶山區新推出“2023寶山社會美育生長計劃”,聯手上海玻璃博物館等10余個市、區級文化藝術場館,發布第一批“社會大美育”研學基地,將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學校美育資源;靜安區在市級“社會大美育”課堂的基礎上培育打造了遇見博物館·上海靜安館等作為區級“社會大美育”課堂,將藝術普及、人文教育融入日常;嘉定區則整合區內資源,助力打造人人便參與、人人可體驗、人人有收獲的“社會大美育”體系。
“社會大美育”計劃激發了各專業藝術場館美育能動性。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會大美育”是一項長期工作,希望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建立藝術專家庫,實現跨場館資源互換,加大跨場館聯動、合作,讓“社會大美育”這潭“春水”更快地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