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旅游演藝如何獨當一面?

    2023-10-09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邱娟

    繼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爆火之后,景區沉浸式演出項目的存在感愈發強烈。近年來,各大景區紛紛上新沉浸式演出項目,是旅游市場上一個肉眼可見的變化,“白天看景、晚上觀劇”漸漸成為游客出游的常態。

    這些沉浸式演出在業界普遍被冠以“旅游演藝”的統稱。“印象”系列、“又見”系列、“只有”系列演藝等過往的經典案例證明,旅游演藝不僅是錦上添花的存在,而且有著激活景區和地方經濟的大能量。這種后起的演出該如何跟景區氣質在表達上相輔相成,跳出復制粘貼的窠臼,是擺在旅游演藝發展面前最關鍵的問題。

    對旅游的注解

    在重慶市巫山縣,“三峽之光”情境夜游每天晚上都會如期上演。九月末的一個晚上,記者親臨現場體驗。隨著游船緩緩啟動,一場絢麗的燈光秀逐漸拉開帷幕。巫山旖旎的風光與滿城霓虹交相輝映,令人目不暇接。游船內部,非遺民俗文化歌舞表演、詩詞歌賦戲劇表演輪番上演,與沿岸景觀、建筑的大型光影表演同頻呼應,實現了真正的“內外聯動”“虛實結合”,游客能欣賞巫山夜景,也可以深度體驗巫山文化的濃縮精華,連連感嘆其巧思。

    記者了解到,“三峽之光”情境夜游項目從2021年底正式對外開放,現已經成為長江流域獨一無二的夜游新地標。近年來,像這樣的沉浸式夜游項目逐漸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填補了夜間觀光旅游的空白。

    嚴格論起來,旅游演藝的興起,卻要在更早之前。最初,旅游演藝僅僅對應著大型主題公園里的演出。直到2003年,由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策劃制作的山水實景演藝項目《印象·劉三姐》掀起了國內大型實景演出的文化熱潮。該演出將漓江山水作為整個舞臺,借助現代的光影技術,打造自然與人文交織、風景與風情并生的演出,開創了山水實景舞臺的先例,并發展為我國著名的旅游演藝品牌“印象”系列。而后,《又見·平遙》構建了舞臺沉浸演出場景,《只有·峨眉山》首度將舞臺空間的概念打破,營造了實景互動沉浸式演藝空間,催生了越來越多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演藝品牌。

    旅游演藝逐漸在各大景區鋪陳開來,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果說旅游更多是為了直觀感受自然和人文風光,那么演藝便是對旅游的進一步注解,通過深度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運用最新的光影技術和多元的呈現方式,幫助游客迅速進入場景。就拿“三峽之光”情境夜游來說,乘船夜游長江,船艙里不時響起的解說、上演的歌舞戲劇秀,將三峽歷史娓娓道來。七十分鐘的時間里,延續千百年的巫文化、三峽詩詞文化、三峽的歷史和今朝如在眼前,是僅靠欣賞自然和人文風光遠遠不能達到的效果。

    足可獨當一面

    旅游演藝雖依附于景區而生,仍然對游客顯示出不小的吸引力。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旅游演藝演出6.84萬場,票房收入70.55億元,觀眾3911.93萬人次;在7月、8月,全國大中型旅游演藝項目超300個,演出場次超2萬場,接待觀眾超1500萬人次。

    追溯起來,旅游演藝的興起,最初只是為了改變游客“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旅游市場資源浪費的格局,彌補夜生活的空白,僅僅是景區的附屬物和隨贈品,不過旅游演藝的定位早就不限于此,一場高品質的文旅演藝完全可以成為景區的爆款IP,甚至獨當一面,一躍成為一地的文化名片。

    即便在今天仍可算作經典旅游演藝作品的《印象·劉三姐》是個再典型不過的例子。當年首場演出時便艷驚四座,而且還引發了陽朔的“印象經濟”。截至2019年7月,共演出7000多場,接待國內外觀眾180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20億元。

    旅游演藝的拉動力遠不止門票收入可以估量。更難得的是,一部演藝作品拉動了陽朔旅游相關產業的多方面社會效益。《印象·劉三姐》的很多演員都是當地漁民,白天勞作、晚上演出,參演的漁民可以按月領取工資,拓展了主業之外的收入途徑。據報道,靠著演出,這些漁民的家庭收入每年至少能增加2-3萬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印象·劉三姐》都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旅游演藝市場的奇跡,并給予旅游演藝市場無窮的想象空間。

    這樣看來,與其說是演出依附景區,不如說是景區倚重演出。當前,很多景區的演出項目就是通過不斷推陳出新對游客形成持續的吸引力。大唐不夜城的熱度之所以長盛不衰,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不斷上新旅游演藝項目,并借助社交平臺不間斷地引爆熱點。“不倒翁小姐姐”大獲成功,以至于到今天這一項目仍然在各大不夜城被批量復制,游客熱情不減,仍然愿意為之駐足;今年“盛唐密盒”的爆火,再次引發了大唐不夜城游人如織的盛況,也再度證明了旅游演藝之于景區的重要性。

    走出附庸

    當然,旅游演藝的成功案例,并不能隱藏當前旅游演藝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譬如,重形式但輕內容,旅游演藝變成單純的技術秀,并不能真正打動觀眾;盲目移植別處的成功案例,但不進行本土化改造,以至于不倫不類……

    細究起來,這些問題從旅游演藝發跡之時便一直存在。繼《印象·劉三姐》成功之后,“印象”系列演出逐漸落地全國的山水景點,“有多少山水就有多少印象”,成就了“印象”系列演出品牌。后來者雖復制了《印象·劉三姐》的經驗,卻沒能延續它的成功,重復多而新意少的“印象”系列演出很快讓游客審美疲勞。譬如,落地西湖這一本身知名度極高的景區,《印象·西湖》給觀眾的驚喜并不多,沒能掀起太大的水花。

    跟風無傷大雅,但缺乏原創力和核心立足點是真正困擾旅游演藝發展的癥結所在。旅游演藝,究其根本還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結出的果實。有一種觀點認為,旅游本質上是游客主動與一種異質文化深度接觸,借助演藝平臺,了解旅游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感受旅游文化的鮮活美麗,體驗異地文化的異質美。因此,旅游演藝所要達到的效果,就是找到與當地文化的深度連接,并通過現代技術使之得到有效呈現。

    歷史傳統、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都可以成為旅游演藝的靈感和資源。《云南映象》對云南彝族、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原生態歌舞元素充分汲取,成就了少數民族風情演藝的豐碑;西安華清池景區的大型實景劇《長恨歌》,將唐明皇和楊貴妃的經典故事搬上舞臺,也是對當地歷史文化的活化;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則是對吳越文化進行挖掘,才能再現杭州八百年前的盛況。

    當前,技術更新迭代,賦予了旅游演藝更加多元的表達方式。演出可以走下舞臺,融入觀眾,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和技術手段,這也為旅游演藝的創新提供了更多解法。旅游演藝如果能走出附庸的位置,真正獨當一面,文化和旅游的聯姻或許能開啟更廣闊的天地。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