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在這個收獲的季節,第十二屆“福建省文化企業十強”及提名企業、第六屆“福建省最具成長性文化企業”榜單正式發布。其中,十強企業榜單更新率達80%。
榜單背后,是全省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氣象、新作為。
據介紹,2022年,我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國第六,躋身全國第一梯隊,3522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749億元,同比增長9.29%,比全國高出8.39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全省文化產業繼續展現積極復蘇向好發展態勢,其中,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業增長較快,上半年分別同比增長19.4%、23.8%……
讓人眼前一亮的數據,折射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含金量”。
扶持加碼
筑牢高質量發展“四梁八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任務,就“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部署安排,為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我省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持續加碼政策扶持力度,文化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省委宣傳部文化產業處處長黃輝昌介紹,省委宣傳部充分發揮組織聯絡、指導管理、協調服務的綜合職能,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多項優惠政策,有效構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政策體系。
頂層設計是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福建“十四五”規劃將文化產業列為“六四五”產業新體系四個優勢產業之一,《“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科技化發展,做強做優文化優勢產業。
政策層面,各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文件,提出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旅游融合發展,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推進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等若干措施,形成配套扶持政策體系。
財政資金扶持方面,2012年至2022年,我省累計下達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3.3億元,支持全省共690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同時落實中央減稅政策,2012年以來,對文化企業減稅近20億元。
其他幫扶措施也齊頭并進,全方位為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多維度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和文化“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福建廣電網絡集團、福州古厝集團、印象大紅袍股份有限公司、吉比特網絡公司等獲“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提名,多家文化企業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
鼓勵全省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資源和優勢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旅游街區、文化產業園區,充分發揮其資源集聚、項目孵化和產業引領作用,形成文化產業集群的錯位競爭、協同聯動發展格局;
建立全省文化產業項目庫,推進福州朱子坊、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廈門老院子、武夷山國際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等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以重大項目帶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
從筑牢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到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壯大各類文化市場主體、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福建文化產業主管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落實省委關于實施“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部署,多措并舉,有效促進福建文化產業持續平穩高質量發展。
數字科技
為高質量發展插上“翅膀”
在8月18日舉辦的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網龍發布了面向未來的智慧教育平臺。該平臺通過科技賦能,引入AI、元宇宙、3D模型、微觀動畫等先進技術,生成海量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并開放資源獲取通道,讓更多人參與到全球性的共創共享數字教育生態中來。
以數字技術賦能,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借助日益發展的數字技術,文化產業插上了快速發展的“翅膀”。
裸眼3D屏中,奔涌的海浪“溢”屏而出,一艘虛擬福船破浪前行……在6月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文化產品數字化呈現,成為福建館的一大特色。本屆文博會除設有數字文化館,還首設“數字中國”展區。不論是嵌入主會場各個角落的AI應用,還是大批5G、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文化企業的參展,都展示了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和科技賦能文化產業的豐碩成果。
8月舉行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同樣突出數字科技賦能,首次設立“數字文旅主題館”,全面展示數字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廣泛應用。
福建是數字中國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2022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2.6萬億元,對全省經濟總量的貢獻接近一半。
順應時勢,我省文化產業加“數”前行——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推進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省級實施方案,支持各地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建設和利用,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文化企業;同時積極探索5G、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積累技術經驗,占據發展先機。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去年數字經濟實現營業收入超1.5億元,同比增長43.21%;網龍建成擁有海量3D素材的內容資源庫……在福建,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彰顯特色
文化產業“閩味”更濃
今夏舉行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屆,臺灣地區展位數同比增長48%,參展機構覆蓋臺灣地區九市九縣。
作為唯一以“海峽兩岸”命名并由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國家級大型文化產業展會,海峽兩岸文博會已成為在臺灣文化產業界影響力最大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兩岸無論在傳統工藝、文化旅游還是當下熱門的數字文創、數字設計等領域都有越來越多融合發展的機會和方式。”臺灣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代表吳若林表示。
閩臺文化產業融合程度較深、交流合作水平持續提升,是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優勢與特色。不僅如此,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積累,更多與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產業比較優勢加快形成。
產業集聚水平較高。目前,我省形成了以廈門、福州為核心的影視文化、動漫游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以莆田、泉州、福州為核心的工藝美術產業集聚區;全省有文化產業園區近90家,形成福州軟件園動漫游戲產業園區、廈門集美集影視產業園等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園區。
骨干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我省營業收入50億元以上的文化企業有8家,60多家文化企業在主板、境外、創業板等資本市場上市;近200家文化企業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多家文化科技企業被認定為“獨角獸”或“瞪羚”企業。寶寶巴士、吉比特、福昕軟件等一批“專精特新”文化企業在細分市場領域形成了全球比較優勢。
新興文化業態發展勢頭強勁。福州、廈門入選科技部與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認定的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福州軟件園、廈門軟件園和海西創意谷三大園區,重點發展動漫游戲、在線教育、影視服務等業務板塊,培育文化科技“獨角獸”企業;中國(廈門)智能視聽產業基地成為國家級網絡視聽產業基地;《中國互聯網企業綜合實力研究報告》中,福建每年都有5~7家文化企業上榜。
千帆競發,更須勇立潮頭。
“當前,我省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黃輝昌表示,將以此次評選圓滿收官作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引導扶持文化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為文化強省建設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