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城市變得更好的動力密碼

    2023-10-09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邱娟

    更合心意的產品、更多元的業態、更有活力的市場……如今,“人文經濟”正不斷豐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在改革創新中傳承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近來,有哪些案例可以打開我們關于“城市更美好”的視野?主要從事城市創新與城市發展研究的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鄧智團與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考察所得。

    為何那些發達的地方經濟也不錯

    城市周刊:您研究世界各地創新城市、創新街區多年,近來更多將視線轉向國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剛過去的這個暑假走了不少地方。能給我們講講您新的觀察和收獲嗎?

    鄧智團:最近,我和同事們討論、思考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為何那些有好風景的地方,經濟也發展得不錯,后勁也足?為什么文化發達的地方,經濟也發達?我們還發現一個現象。前幾年,上海市民的出游興致受疫情影響較大。去年以來,當社會生活秩序逐漸復歸常態,在周末、小長假,很多上海市民會選擇在長三角找個目的地開展深度游。有的興之所至,會臨時改變計劃多停留幾天。有的才結束這一次旅行,下一個臨近的目的地已經謀劃好了。

    作為城市研究學者,我當然很樂于見到這樣的現象。但我也會好奇:這一現象背后的動力機制是什么?如何進一步提升?如何可持續?

    城市周刊:您認為這背后的動力機制是什么?

    鄧智團:我感覺答案很可能是:當人文與經濟齊飛,會讓人文之美蘊含的發展之力得到釋放,進而營造出近悅遠來的城市吸引力。而人流的方向同樣也是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方向。有句話說得好,“熙熙攘攘之處必然生機勃勃”。

    就拿位于長三角“朋友圈”里的蘇州為例。不止一個朋友與我分享,以前去蘇州,只是覺得蘇州美,如今覺得蘇州不僅美,還兼具了歷史文化的底蘊與城市發展的靈動。

    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蘇州古城內,建筑限高24米等保護紅線,被以幾十年如一日的定力堅守了下來,讓蘇州得以保存這份人文根脈和城市靈魂,持續凝聚著世人對江南水鄉的想象與向往。

    蘇州古城外,西臨太湖、北接長江的山脈水系被一一造冊,以專門方案維護、擴容,讓“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特色更加鮮明。

    而與此同時,蘇州的老城新區各展風采:老城區里,游人可以在拙政園秉燭夜游,到滄浪亭聽昆曲,古老園林有了新的“打開方式”;高新區里,現代化建筑高樓林立,創新企業蓬勃發展,各種新型的商業文化交流空間相伴而生,為游人心中的蘇州印象張開了更富想象力的翅膀。

    前不久,我走訪了位于溫州市鹿城區南匯街道府東未來社區。這個“未來社區”北鄰溫州市行政中心,規劃單元總面積143公頃,坐擁浙南閩北最大的商業綜合體溫州印象城,毗鄰城市客廳中央綠軸公園,周邊匯聚圖書館、博物館等市級配套。

    該“未來社區”構建了治理、服務、鄰里三大特色場景及教育、健康、交通三大重點提升場景,運用“紅動幸福里、一站鄰里芯、樂享活力圈、藍綠健康匯”四大社區創建亮點,打造出一個紅色黨建引領、央區綠軸共融、商圈社區聯動的樂活社區典范。

    此外,其服務綜合體還融合“甌江紅”南匯黨群服務中心、樓里文化家園等20余個部門服務陣地,統籌社區、商圈等公益性業態和盈利性空間,設有“南小匯”“愛心早餐”“幸福學堂”等多個“共享社·幸福里”特色品牌。

    在這個案例中,有人看到了打造以人為本、數字化、生活化的未來社區新樣本,有人看到了打造“15分鐘生活圈”的新可能。在我看來,它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一條客觀規律: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地方,完全有能力、有底氣、也有必要,把文化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釋放出來。而只要文化氛圍濃、人居環境好,還能長長久久保持下去,就能成為市民心目中的城市好風景。

    好生活孕育好前景 成就人 留住人

    城市周刊:您特別強調,要尊重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

    鄧智團:沒錯。從經濟學理論來講,不管是國家層面的經濟發展水平提升,還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物質文明的需求占比會下降,包括文化消費在內的精神文明需求會大幅上升。西方發達國家從工業文明時期一路走來,同樣是在進入后工業文明時期、醞釀新的轉型以后,提出了“創意城市”等新的城市發展理念。

    20世紀中葉到20世紀后半葉,城市發展邏輯是“業興人,人興城”,人跟隨產業,實質是產業興城。在該發展邏輯推動下,工業化推動新興城市發展,“田園資本主義”盛行,制造業外遷、跨區域跨國遷移,倫敦、紐約等老牌世界城市人口減少,相對衰落,東京、新加坡等一批新世界城市崛起。

    然而,從20世紀末、21世紀初開始,信息社會與知識經濟激活城市發展新路徑,創新創意成為城市發展新動力。在這一被稱為“新城市主義”的時期,城市發展更為強調適宜步行的鄰里環境、功能混合、高質量的建筑和城市設計、可持續發展和追求高生活質量。

    宜人的生活不僅能留住人,還能成就人。好生活孕育好前景。改善以后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品質以后的文化多元環境,不僅營造更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還能成為集聚創新創意人才、塑造城市發展新動力的鑰匙。“城興人,人興業”的城市發展新邏輯,將城市間的發展競爭,轉變為更為顯性和直接的人才“爭奪戰”。

    紐約、倫敦、舊金山和波士頓等一大批城市重新煥發創新創意活力,迎來新一輪發展,可以說為上述規律提供了比較好的注解。當前,我們國內的城市也在順應這一規律,正結合城市特定發展階段,因時而異、因地制宜地“營城”,著力創造和發揮特色優勢,探索屬于自己的路,相信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加快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不同功能等級的城市。

    城市周刊:確實,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地“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其中有哪些現象或案例給您留下深刻印象?

    鄧智團:杭州亞運會揭幕前夕,由超寫實數字人筱竹、武術演員張晉、青年運動員共同參演的創意視頻《功成》驚艷亮相,不僅刷新了世人對中國功夫、競技體育的認知,也把杭州城市形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也是在浙江杭州,臨平智慧圖書館的屋頂猶如群山,露臺流水潺潺,精巧的設計闡釋著中國山水文化以及綠色建筑理念。這里是附近家長的首選“遛娃地”,也是所在社區“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川成都如今正在推進“三城三都”建設(涵蓋“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賽事名城”“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國際會展之都”等目標),并深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為推進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成都特點的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先手棋。

    類似的新案例還有很多,它們都給我帶來共通的啟示——

    無論是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城市的精細化治理再上新臺階,還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凝練與再演繹,一個城市的興盛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唯有共建、共治、共享,才能讓這座城市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與潛力;一座人人有機會參與貢獻智慧與汗水、共享事業發展機遇的城市,沒有理由留不住人才。

    讓更多人感受到上海的“不一樣”

    城市周刊: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當那么多城市都在用心打造自己,形成新的感召力,可以給上海帶來哪些啟發?

    鄧智團:亞運會的舉辦讓杭城上下煥然一新。成都實施世界文化名城戰略以后,也發生了很多積極的變化。

    事實上,上海在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興業方面,也不遑多讓。如今說到上海,很多外省市的朋友馬上聯想到“一江一河”“梧桐區”“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溫度”“演藝大世界”,大家對上海這些年的文化建設亮點十分關注。這讓我感到,多多講述上海城市文化發展領域的新進展、新故事,讓更多人感受到上海“不一樣”的站位和視野,非常重要。

    讓更多人感受到上海的“不一樣”,還有另一層含義。美國經濟地理學家邁克爾·斯多波曾在《城市經濟的崛起與衰落》一書中提問,“一些經常用來解釋城市增長的因素——如運氣、移民、地方經濟政策以及技術勞動力基礎——無法解釋舊金山和洛杉磯這兩個城市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以及它們各自迥然相異的命運。那么,原因究竟何在?”

    他和同事依據豐富資料和大量訪談得出結論,舊金山超越洛杉磯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即兩地間顯著不同的企業文化、政策和治理。在舊金山,城市文化與創造性相結合,為創業提供了大量良好的機遇。

    從紐約、倫敦和巴黎等頂級全球城市來看,文化多元性和活力是它們的標簽,讓它們成為世界頂級的文化城市,樹立了城市品牌,也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而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能吸引更多高端產業和專業人士的集聚,特別是研發創新型和文化創意型產業,城市文化推動了城市的新一輪發展。

    從2000年的倫敦“世界文化之都”建設,到新加坡的“文藝復興城市”,再到2017年紐約歷史上第一個綜合性的文化規劃,打造“屬于所有人的文化”,都向我們揭示了,文化建設與發展已然成為世界城市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選擇。

    城市周刊:研發創新型和文化創意型產業的專業人士大都熱愛生活且具有一定的審美品位,愛去博物館、美術館,愛聽音樂、看演出。這種潛在的巨大需求本身,也會倒逼城市的文化建設成為觸發更多創見與靈感的土壤。

    鄧智團:是的。上海市民這幾年如此熱愛的“CityWalk(城市行走)”活動,不僅僅是漫步,更是交友、激發靈感、希望從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中汲取養分。聽說,最近“CityWalk熱”還衍生出了“CityBus(城市巴士)熱”“CityRide(城市騎行)熱”。這是大家熱愛探索這座城市的表現,更是深度文旅需求的集中展現。

    有人說,上海是一座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城市,講究效率和競爭。但從我們研究城市的經驗來看,城市和個體之間也有一個適配的過程,生產率高的個體會偏向于選擇生產率高的城市。

    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開放包容的城市,對于生產率高、喜歡探索和創造的人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這座城市還能重視人民福祉、重視文化軟實力、重視為更多人打開他們各自新的可能性,它就一定可以成為一座更具魅力和感召力的城市。當然,大城市的消極一面也需要用心去克服。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