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廣告傳媒>

    廣告傳媒

    多點發力構建革命文物保護網絡

    2023-10-07    來源:人民日報 孫艷麗    編輯:謝佳曄

    山東是革命老區,孕育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保護好、利用好革命文物對于傳承革命精神、傳播紅色文化意義重大。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頒布實施全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紅色遺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建立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編制出臺一系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政策文件和規劃。特別是結合實施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工程,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進行系統安排。

    博物館作為革命實物重要保管收藏機構,在加強革命文物保護、深化革命精神研究、真實講述歷史、大力傳播紅色文化等方面具有資源富集優勢,擔負著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教育的重要職責。山東博物館作為新中國成立后設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是山東文物收藏和展示中心,引領著全省博物館行業發展。為加強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和有效利用,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傳承革命精神、傳播紅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山東博物館積極探索實踐,逐步摸索建立起多元一體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體系。

    廣泛收集整理,豐富館藏資源。通過收集和梳理革命文物,充實和完善館藏文物資源,為革命文物的管理和保護利用提供了基本物質條件。在館藏基礎上,通過多種渠道面向社會獲取征集線索,文物征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年以來已完成孫景福革命烈士證書、王思眾的馬褡、王炳福家庭所存物品等202件(套)革命文物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東文化建設資料的保護性征集工作,進一步豐富館藏,完善歷史發展展示鏈條。截至目前,山東博物館各類藏品達40余萬件,其中館藏革命文物近1.5萬件,珍貴革命文物在全省占比接近80%。從文物類型看,主要包括黨政軍文件、報紙刊物、油印宣傳品、軍裝、武器裝備、名人遺物集品、根據地貨幣、票版、獎章證章、印章、生活用品等十二大類。從產生年代看,基本涵蓋了革命年代、建設年代和改革開放年代等各個時期。從文物價值看,現有館藏革命文物體現出文物價值高、精神內涵深等主要特點,是研究山東乃至中國革命史、建設史、改革發展史的重要載體。

    加強保護修復,夯實傳承基礎。針對館藏革命文物整理利用的各個階段,組織開展保護方法及技術研究并加以實踐,將保護嵌入到使用過程中,推進革命文物有效保護和活化傳承融合貫通,使革命文物保持其原始狀態,延長其壽命。首先,結合近年來紅色歷史主題展覽策展,對展品進行表面附著物、褶皺等清理養護。其次,組織實施專業性保護修復,通過立項實施全國文保基金革命文物紙質類文物修復和預防性保護項目等,堅持最小干預以及修舊如舊原則,實施嚴謹細致的保護修復,積累了實踐經驗。最后,加強數字化手段應用。實施紅色文獻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打造智慧化高標準紅色文獻文物庫房,編撰紅色文獻示范性研究性叢書、圖錄,探索紅色文獻紙質類文物綜合保護方法和標準。“‘五位一體’推進館藏珍貴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的新探索”項目先后入選山東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典型、山東省紅色文獻征集典型示范案例。

    突出宣傳傳播,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平臺作用,展示館藏革命文物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精神。比如,今年圍繞山東省第三個“紅色文化主題月”,充分挖掘整合館藏革命文物資源,積極拓展宣傳領域,拓寬傳播渠道,創新宣傳手法,多維度、多視角全面展示山東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創新“紅色文化+”傳播路徑。利用抖音平臺,開展“大道之行——山東近現代歷史文化”展覽線上直播,通過“策展人+專職講解員”講解模式,增強展覽“共情感染”力,抖音直播1小時內觀看量超過8000人次,觀眾紛紛跟隨“大道之行”隊伍在“云上”點亮革命足跡。借助微信、微博等,開設“大道之行”多媒體宣傳專欄,進一步提高革命文物闡釋深度,對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重要革命歷史人物背景進行深入解讀。今年7月,在山東博物館官方微博、微信開設“大道之行:紅色文化主題月”話題,先后發布專題解讀文章37篇,閱讀量82.8萬人次,微博粉絲近60萬人,開辟了“云上”紅色研學新場景。

    (作者單位:山東博物館)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