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縣文化館原創群舞《嗩吶》演出現場 丹棱縣文化館供圖
近日,第三屆四川藝術節四川群星獎決賽在南充大劇院啟幕。來自四川省總工會和全省21個市(州)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推薦的115件作品進入決賽,在音樂、戲劇、舞蹈、曲藝四大門類的8場比賽中角逐四川群眾文藝創作的至高榮譽——四川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群星閃耀的百姓舞臺迸發出鮮活的藝術生命力,點燃了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的熱情,也點亮了群眾的多彩生活。
“從當觀眾到演主角”
激發舞臺活力
歌聲悠揚,舞姿蹁躚。決賽現場,演員在各具風情的音樂中盡情演繹百姓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精神的新風貌。
“選材寬泛,以小見大,細微之處體現人文關懷。”四川省文化館舞臺藝術中心主任羅濤認為,近年來四川群文藝術創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原創中更多地體現了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
眉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選送的音樂作品《背篼老師》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作品。一群特校老師背著背篼為山區特殊孩子送去知識和希望,兌現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選送的《愛就是一個圈》則通過男女組合對唱的方式,唱響了成渝“雙城記”的時代強音。
麥浪翻滾,故鄉美好。決賽第一天,不少作品通過樸實的舞臺語言,反映了新農村、新生活的面貌。還有一些作品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展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情。如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廣旅局選送的作品《醒綠》,將原生態器樂與民歌結合,令觀眾劉女士慨嘆“感受到了清風拂面的純粹天然”。
“群星獎既是一次全面檢閱,也是一次交流學習,推動了全省群眾文藝事業的發展,激發了人民群眾文藝創造活力。”四川省文化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呂騎鏵表示,近年來四川群眾文藝事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四川省委、省政府將四川群星獎比賽納入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的四川藝術節總體安排,通過開展評選表彰,充分發揮全省群眾文藝評獎的正確導向和正向激勵作用,有效促進群眾文藝創作繁榮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也由被動參與的觀眾轉為主動參與的主角。”呂騎驊欣喜地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編自己導自己演”的群文活動正在四川各地廣泛開展。他表示,未來將通過專家、專業干部和群眾的共同提升打磨,推出更多群文藝術精品,提升審美,引領風尚。
多方助力
打造高質量文藝作品
精品不斷涌現。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依托全國群星獎、四川藝術節、四川省少數民族藝術節、四川省鄉村藝術節等賽事活動,推出了一大批群眾文藝精品力作。特別是在中辦、國辦出臺《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評獎數量大幅減少、作品質量明顯提升的時代背景下,四川省推薦的涼山州舞蹈作品《我的弦》、南充市音樂作品《亮花鞋》、巴中市曲藝作品《蜀道》,先后斬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充分展現了四川作為藝術創作大省、群眾文化大省的實力地位和影響力。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群文精品的誕生,要經歷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組織演員就是其中一項大難題,演出當晚許多團隊就急著乘車返回,因為來自不同行業的在崗職工第二天還要上班。
身兼戲劇創作、導演、演員于一身的南充市文化館戲劇干部張勇講述了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的艱辛與快樂。此次南充參加四川群星獎決賽的話劇作品《我是雨來》,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小朋友演繹。面對沒有表演基礎的小學生,不僅在技巧教授方面很吃力,有時候還要處理小朋友的情緒。“全靠校長、班主任和家長們的支持,調課、接送,不計回報,他們才是實質上的主創團隊成員。”張勇感慨,一個好的群眾文藝作品,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演出完畢,宜賓市珙縣文化館館長孫杰松了一口氣,由他作詞、作曲、演唱的《群文人》在現場引發強烈共鳴。在他身后扮演老一輩群文人的演員也興奮不已,平時他們是烤肉店廚師、面包車司機、電力公司職工和消毒餐具配送員,當站在群星獎舞臺上的那一刻,他們是收獲如潮掌聲的閃耀之星。
各顯神通
破解基層群文創作難題
經費的缺口和人才的短缺是基層群眾藝術精品創作中普遍存在的短板。為了舞臺上的完美呈現和對藝術的向往,群文人開動腦筋,開足馬力迎難而上。
“搞群文嘛,就得團結好一幫人。”正如孫杰演唱的《群文人》一樣,在珙縣,從2013年開始就有意識地借助社會力量,成立了包括演藝協會、健身秧歌廣場舞協會等在內的12個協會,成員達兩三千人。孫杰說,大家被藝術“點燃”后,迸發出巨大的熱情。通過政府采購下鄉演出積累的舞臺經驗,通過各類培訓提升專業技能,再參加包括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的比賽,目前珙縣的基層文藝隊伍已經非常成熟,有20多個人甚至辭掉了原來的工作,選擇以文藝演出作為自己的職業。
“成長進步的喜悅,讓所有人都覺得值了。”張勇說,看到孩子們在舞臺上綻放光彩,3個月不間斷的排練,酷暑中流下的汗水和淚水瞬間都變成了眼中欣喜的淚水。
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可以為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獲取更多靈感和支持。眉山市丹棱縣文化館負責人宋萍說,丹棱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丹棱嗩吶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承載著丹棱人民對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熱愛,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色,歷經160多年六代傳承人的艱辛努力,創造了輝煌的歷史。近年來,丹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嗩吶文化傳承發展的文件,原創群舞《嗩吶》正是取材于這一特有的文化符號,以舞蹈的藝術形式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丹棱嗩吶,從而更好地將嗩吶這個非遺項目傳承和推廣下去。
為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服務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四川省文化館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對基層文化館館長和創作骨干進行業務培訓。羅濤透露,四川即將針對基層群眾文藝創作出臺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明年起,這些群文精品力作將進行全省巡演,與更多的觀眾見面。
記者了解到,從9月12日起,群星獎參賽作品已經陸續深入南充儀隴等地開展惠民演出,為當地送上一場由群眾主演的群眾文藝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