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緯30度的浙江湖州安吉是越國早期都邑,是浙江越文化文明搖籃。近年來,安吉縣打造由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實現了文物保護、管理、利用一體化,形成了涵蓋考古、研學、旅游的文旅產業板塊,讓陳列在綠水青山間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守好一座山,形成規劃保護體系
安吉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是全國首批、全省首個“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目前共有登錄不可移動文物908處。安吉古城遺址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與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上馬坎文化共同組成了浙北流域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明譜系。安吉古城遺址位于遞鋪街道古城村境內、山水環抱的河網平川之上,南靠九龍山、北望筆架山與上馬山,東西長650米、南北寬550米,平面略呈方形,西南高、東北低,總面積達33萬平方米。
據安吉縣古城遺址保護中心主任、安吉古城遺址博物館館長柯安順介紹,20世紀70年代,安吉縣首次調查并發現古城遺址,并于80年代進行了大量搶救工作。2006年,古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7年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吉縣在古城遺址外圍連續進行了12年的考古搶救工作,發掘古墓葬近600座,出土器物7000余件,新發現窯山遺址、山墩遺址、大莊遺址等城址遺存,極大豐富了古城遺址、龍山越國貴族墓群的文化內涵。
2017年,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立項。“為了建好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及古城遺址博物館,我們開展了全域土地整治,劃定遺址保護公園范圍,形成系統性立體式的規劃保護體系。”柯安順表示,目前已完成近3000畝的土地流轉和近200棟民居的搬遷安置工作。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安吉將該遺址保護規劃內容納入《安吉縣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并結合項目實際情況,科學編制《安吉古城遺址、龍山越國貴族墓群專項保護規劃》《安吉古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安吉古城遺址、龍山越國貴族墓群之D107墓葬保護展示工程方案》等。
建好一座園,創新引入社會資本
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安吉對古城遺址保護利用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創新。
專家認為八畝墩大墓和古城是春秋晚期越國王(后)陵和越國早期都城,認定八畝墩發掘是2019年周代考古重要發現,是繼良渚遺址申遺后浙江省最重要的考古新發現。越文化等級高、時代早、要素全,由此確立安吉中國越文化研究的“百科全書”地位。
此外,安吉成立了由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擔任主任的古城遺址公園專家委員會,成員包括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6名專家學者,通過提供長期專業技術支持,科學把脈遺址公園發展方向。
為了讓文物“活”起來,安吉在全國首創“政府主導+社會投資+專家坐堂”的模式,即遺址公園的產權歸政府,政府主導編制了大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遺址公園規劃,建設和運營由浙江綠郡龍山源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并邀請文博專家擔任顧問。
“‘跳出遺址看遺址,跳出遺址求發展’很重要。引入社會資本運營,不僅能有效緩解政府投資文物保護的財政負擔,還能在相對保守謹慎的文物保護利用領域引入先進管理人才、市場經驗和競爭機制。”安吉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潘黎明說。截至目前,先后建成安吉全國考古大學堂、安吉考古圖書館、安吉考古研究中心、生態農業觀光區、八畝墩考古現場展示區、“兩彈一星”功勛陳列館等。依托遺址考古發掘研究成果,社會資本深度開發再現、活化、衍生系列主題旅游產品,打造考古特色突出的研學旅行課程和體驗路線等。
富裕一方人,盤活要素促共富
在微涼秋風里捧一杯古城特色咖啡,與三五好友同坐天幕下,自助燒烤吃過癮……安吉以多種方式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相比傳統的遺址公園,安吉古城遺址公園形態更為豐富多樣。越來越多的人到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卡,不僅是參觀、研學,還有人到這里露營、拍照、舉辦音樂會等。自2021年開園以來,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共接待游客20萬余人次,其中研學團隊3萬余人次,第三方運營公司實現收入3000多萬元,開展“我在安吉學考古”等研學活動100余場,舉辦“長三角露營大會”“古越文化節”等多個活動。
今年4月,安吉古城正式掛牌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公園建設亦為古城村百姓增收、實現共同富裕開辟了新路徑。古城村先后吸引宋茗茶博園、茗靜園、盛家大院等項目落戶,并解決了周邊農民的就業問題,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