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數字經濟與旅游經濟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文化和旅游部持續開展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工作,在旅游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工業遺產、博物館、劇院劇場、演藝場所等文化和旅游場所或相關空間,運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并融合文化創意等元素,通過文旅融合、虛實結合等方式,讓游客深度介入和互動體驗,打造數字文旅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壯大文旅經濟新動能,并于2023年暑期推出首批全國24家試點單位。
注重結合融合,激發文旅資源新活力。首批24家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單位,既包括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上海天文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文博場館,也包括黃鶴樓、無錫拈花灣、尼山圣境、華強方特等旅游景區、度假區和主題樂園,涵蓋游覽體驗、數字展示、光影夜游、沉浸式演出等多種產品類型。數字技術與文旅空間的有機融合,有力推動厚重的文旅資源活起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通過全景LED顯示屏,將游客帶入紅軍戰士血戰湘江、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等長征場景,切身感受革命年代的雨雪風霜和槍林彈雨。山東曲阜尼山圣境景區通過發展沉浸式夜游,帶領游客充分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北京Teamlab無相藝術空間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開展合作,通過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視覺空間藝術的完美結合,將音樂轉變為可聽的畫面、可看的音符。
豐富旅游體驗,打造文旅消費新熱點。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有效豐富旅游產品內容,提升游客體驗。吉林長白山傳奇飛行體驗館帶領游客沉浸式體驗穿云破霧,在云端俯瞰長白山壯美山河,在呼嘯俯沖中飛越四季美景。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通過大型環幕場景搭建、多屏融合技術、互動多媒體和沉浸式體驗等呈現形式,結合人體紅外感應、增強現實、全域投影實時渲染等新技術,打造現代體驗空間與沉浸式古代場景。河北正定滹沱河藝術生態島無界·幻境項目,將沉浸式體驗與主題公園、露營旅游等業態融合發展,吸引眾多游客。據測算,2023年暑期,24家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網絡傳播受眾達3.4億人次,成為暑期廣大游客喜愛的“網紅”打卡地和文旅市場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上海天文館游客量同比增長323%,營收增長48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日均游客量同比增長420%,營收同比增長300%;“夜上黃鶴樓”共接待游客約22萬人次,同比增長177%,門票收入約2200萬元,同比增長244%。
強化科技運用,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文化和旅游部積極促進數字技術和文旅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旅游發展,擴大新技術場景應用,引導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賦能文旅產業提質增效,不斷探索推動城市更新、強化文化賦能、培育“文旅+”的新業態新場景。山西的SoReal煥真·平遙科技藝術博物館由平遙縣棉織廠舊址改造而成,成為舊城改造和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有益嘗試。北京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通過河道改造復興帶動城市更新,游客可以沉浸式體驗都市國際風情和古都京韻的完美融合。陜西“長安十二時辰”項目由收益低效的舊商場改造而來,通過深挖唐代歷史、民俗,創新策劃節慶主題活動,吸引游客深度體驗,帶動餐飲、酒店、休閑、娛樂等二次消費,相關消費占比已達到總營收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