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2023年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在北京首鋼園開啟。該活動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一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展覽以互動體驗形式讓觀眾真切感受中國科技力量。
今年是第二十個科普日,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隨著2023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集中開展,科學普及、科普閱讀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科普熱 展示科技前沿魅力
作為科普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出版、科普閱讀在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23年全國科普日期間,各大出版社結合自身定位,舉辦豐富多彩的科普閱讀活動,為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貢獻出版力量。
在北京出版集團與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暨《北斗牽著我的手》文學與科普對談活動中,中國散文學會會長、《北斗牽著我的手》作者葉梅,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副理事長、航天科普專家周武,北京少年出版社副社長、本書策劃馬姍姍以“北斗在孩子們中間”為主題,圍繞科普創作、青少年科普推廣與實踐等話題進行了精彩對談。在2023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展場,中國地圖出版社每天舉辦一場“祖國在我心中”國家版圖教育和“地圖的前世今生”地圖文化科普主題活動,向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普及自然資源科學知識。9月20—22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舉辦全國科普日“閱科技好書”主題系列活動。9月20日,由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機械工業出版社推出的專業科普節目《機工百家大講堂》首次開播,首期主題圍繞《數字化轉型與“人”的關系》展開。機械工業出版社融媒體中心主任謝欣新介紹,《機工百家大講堂》定位高端專業科普系列節目,匯聚機工優質資源,以“名家講科普”的形式,聚焦工程科技和工程科普,節目每期選擇一個熱點主題,邀請一位行業重磅嘉賓進行主題演講,突出內容的技術性和故事性,讓知識有用有趣,打造機工名家作者和讀者觀眾面對面交流的平臺。
科普閱讀是幫助公眾提高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一些科普出版人在接受采訪時一致表示,科學普及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也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從宏觀層面看,推廣科普閱讀,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是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從微觀層面看,一方面,推廣科普閱讀,提升公眾的科普閱讀率,意味著增強公共事務中的科學話語權,公眾在遇到問題時,就能達成一種共識,那就是應該尋求科學框架下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公眾的科普閱讀行為是科普創作價值的體現,提升科普閱讀率有助于為科普創作培育更大發展空間,進而促進科普產業發展,實現“閱讀促創作、創作促出版、出版享閱讀”的良性循環。
出好書 加強科普圖書內容引領
在科普創作方面,《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培育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優秀的科普圖書,在內容上做到專業硬核,在表達上做到深入淺出,這也成為一種業界共識。中國科學技術館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王洪鵬認為,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發展,我國科普創作的主要目的已經從單純地向大眾“傳授知識”,逐漸向面向全民的“科學素質提升”和價值引領轉變。優秀的科普作家要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時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文學功底,有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善于通過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向公眾傳遞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在出好書方面,廣大科普出版工作者用心用情,積極策劃,力爭推出一批感染力強、影響力大的科普精品力作。在2023年全國科普日前夕,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走進國之道:G219高原篇》一書正式出版發行,該書通過科學的解讀和導引,展示G219西藏段有代表性的地理景觀,呈現青藏高原的獨特魅力。在今年北京地壇書市期間,該社還展示了《地圖上的綠水青山》《地圖上的新時代》《吉林一號帶你看中國——輝煌新時代》等一批新近出版的精品自然資源科普圖書。
為推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有效開展,中國科協牽頭組織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叢書》出版項目,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對標《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養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作的技能等專題進行編寫。本套書被用在地方省、市科協開展的多項科普閱讀活動中。此外,該書出版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愛國奮斗精神學習讀本》系列叢書,收錄老一輩科學家等愛國奮斗、創新爭先的點滴故事,都是值得廣大讀者閱讀的科普精品力作。
《“自然廣西”叢書》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今年重點打造的科普出版項目,該叢書以大量的科技文獻和科學家多年的調查研究成果為基礎,分類介紹廣西豐厚多彩的自然資源。此外,今年該社還重點推出了《中國科技繪圖史——從遠古時期到十九世紀》《布豐的動物圖集》《齊波的植物圖集》《穿越時空的銅鼓》等針對各讀者群的精品科普圖書。
推好書 打造科普閱讀風向標
在科普出版領域,一些重要的行業獎項為推動科普出版、科普閱讀都發揮著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科技部每年評選的“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每兩年評選一次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圖書類)等,這些重要獎項的評選不但激發了科普出版工作者的熱情,樹立起行業典范,也為讀者選擇科普圖書提供了重要參考。
除了專業獎項之外,近年來,科學界、出版界、媒體界等多方聯動,在大力宣傳優秀科普圖書等方面下功夫,推出各具特色的優秀科普書單,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9月19日,“2023首都科普好書”投票截止,進入最后終審環節。據介紹,“2023首都科普好書”推介活動共吸引了全國132家出版社的熱情參與,共收到436部申報作品,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兒童科普等多個領域,體現了國內科普創作的最新成果。今年全國科普日期間,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23首都科普好書”推介活動第四次和大家見面。前不久舉辦的上海書展期間,“新發現·科普書單”第三期揭曉,《芯片簡史》《星耀中國:我們的風云氣象衛星》《星耀中國:我們的量子科學衛星》等好書入選。“新發現·科普書單”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市科委共同指導創設,書單以公益性、引導性、分眾性為導向,分為:科學人文、科學生活、科學少年3個子書單,另設“科技新閱讀”副書單。為增強時效性,書單將按季度發布,并在每年年末推出年度書單。在加強科普閱讀內容引領方面,專業媒體也發揮著獨特作用。為進一步服務于廣大細分讀者,做好科普閱讀推廣,自2022年起,《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讀周刊微信公眾號“好書品讀”重磅打造月度科普書榜,為讀者選擇優秀科普圖書提供重要參考,助力于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讀好書 助力形成科學思維方式
近年來,科普類圖書在整體圖書市場的碼洋比重保持上升。縱觀少兒圖書市場,數據顯示,從2021年開始,少兒科普類超越少兒文學類,成為少兒出版領域的最大板塊。面對日益繁榮的科普圖書市場,對于出版人來說,一部科普圖書的面世,只是出版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但更重要的還需進行有效的推廣,讓更多科普好書被更廣泛的讀者所閱讀。對于如何引導公眾更好地進行科普閱讀,許多科普出版人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在個人閱讀方面,謝欣新表示,一方面,建議泛讀,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充分運用各種新媒體,通過視聽手段獲得相對廣泛的科技資訊、前沿新知。另一方面,建議精讀,在某些特別關注的領域,不僅僅滿足于淺嘗輒止,一定要進行深入閱讀,建議每天抽出1個小時左右的專門閱讀時間,通過閱讀專業著作、主動查找資料的方式進行深入了解,建立一套自己對于該領域的思考方式。
據市場分析,近年來,廣大讀者們喜愛的科普閱讀逐漸從以專業描述為主的長篇大論式文章向通俗易懂、輕松風趣的圖文轉變。在新媒體時代,科普閱讀更應該結合多種傳播形式加以表達,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平臺,不斷豐富科普傳播形式,不少科研機構、科普達人以短視頻等新渠道、新形式參與科普事業,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普閱讀就是“知識破圈”的過程,讓科學流行起來,就是要把圍成圈的墻降低一些。因此,科普工作需要接地氣,面向普通群眾,要不斷優化傳播策略和方案,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創作科普作品,打通堵點、補齊短板,真正實現打通科學普及的“最后一公里”,更能讓公眾充分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所在。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該社將策劃推出一批短小精煉、圖文并茂的科普讀物,通過優質的圖片和通俗的科普文字喚起讀者對科普的興趣,進而推動讀者主動去獲取更多相關的科學知識,帶動整個科普閱讀環境的良性發展。同時,將致力于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閱讀服務,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另外積極策劃在線課程、科學實驗、實地考察等多元化的科普研學活動,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