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9月19日,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北京戲劇家協會和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承辦,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和旅游局支持的第十六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開幕式在中國國家話劇院小劇場舉辦。今年的青戲節將從9月初持續至12月底,來自中國、法國、波蘭、格魯吉亞等國家的24位青年創作者將在“戲劇在場”單元帶來21部題材、風格迥異的劇目,全新升級的“戲劇在讀”單元將迎來13個劇本的26場讀劇表演活動。“戲劇在談”“戲劇在聽”“戲劇在嗨”“戲劇在案”等單元板塊也將陸續揭曉,呈現更多更豐富的內容與玩法。此外,由青戲節與上海YOUNG劇場共同發起的“GOAT構特別青年劇展”今年將繼續聚力打造京滬雙城聯動的青年戲劇展演與交流平臺。
第十六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海報。
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藝術總監孟京輝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無論身體與心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我們的舞臺和觀眾,仿佛置身于時空隧道之外,一直生活在同一個瞬間。那就是美的瞬間,也是年輕的瞬間。”他希望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繼續葆有本土情懷與國際視野,“永遠青年,永遠戲劇!”
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藝術總監孟京輝在開幕式上致辭。攝影:李晏
“48小時V戲劇”自2014年創立以來,已成為青戲節最有挑戰性和刺激感的板塊。參賽創作者隨機抽取題目,用有限的48小時在組委會指定的空間中完成命題創作任務,并在舞臺上完整呈現創作成果,由專業評委與大眾評審投票并評選獎項。今年的“48小時V戲劇”挑戰升級,迎來更多年輕生猛的劇場創作者和跨界藝術家加入這場戲劇極限運動。六位入圍導演用創造力與生命力突破時空限制,率領劇組展開頭腦風暴并進入緊鑼密鼓的排練。開幕式當晚,6款“48小時”限定劇場盲盒在聚光燈下亮相。經過集中展演,由現場觀眾及專家評審投票產生了本年度48小時V戲劇的最終競賽結果。放風戲劇工作室的《夜晚作者》摘得“最佳創意獎”和“最佳作品獎”兩項大獎,羅渙渙戲劇工作室的《對稱》則贏得“觀眾選擇獎”。
本屆青戲節“戲劇在場”單元展演劇目數量加倍、精彩升級,24位青年導演的21部作品將于未來四個月間在北京6大劇場與觀眾見面。在這些作品中,程文明導演的《我們的故事+掠奪》、劉朝暉導演的《生命之書》、聶競竹導演的《莎士比亞的女人們》將關注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對于日常生活與藝術創作的影響。樂益融社會工作事務所的殘健共創戲劇《逆轉未來》、孫銘池導演的《異常》、宋白導演的《全世界最丑的女人》和李雅婷導演的《她沒有看見我》,將以溫柔觸角抵達日常社會的邊緣,用多元化的劇場語匯表達他們與特定人群的情感共振、對特殊現象的包容思考。
經典戲劇文本仍然是青年戲劇創作的土壤,虓漢導演的《海鷗-再見》、肖競導演的《桃花扇》將從歷史中剝離出相似的社會境況與生存本質,以當代思維對話經典,在當代劇場創作中重構經典、回應當下。個體的生命經驗與生活故事依然是受到青年創作者偏愛的命題,這里將包括錢敏導演的《從靜默的地方出發》、鄭杰導演的《洛希極限》、李晨凱導演的《灘涂》、何齊、胡璇藝導演的《我和我私人的新華字典》、何啟杰導演的《淺草色AS-TIM3863》、曾偉力導演的《膽小慎入!夜訪老劇場!》等多部作品。除此之外,觀眾還將看到李凝導演的《X趾》、顧天宇、陳丹璐、王夢凡導演的《采取事物的立場》、潘曉楠導演的《安坐者是可愛的》三部富有觀察力、思考力與創造力的肢體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青年佳作將在這個秋天重返青戲節的舞臺,來自法國、波蘭、格魯吉亞的青年創作者將分別呈現各具特色的作品《背靠墻壁》、《人類已死,我們現在是人類》和《瑪麗亞卡拉斯的大師班》,為觀眾帶來別樣的青年視角與跨文化的戲劇體驗。
本屆青戲節“戲劇在讀”單元全面升級,將由“致敬卡夫卡”“重構經典”“新銳原創”三大板塊,十三個劇目,二十六場讀劇表演組成,其中“致敬卡夫卡”板塊將由李建軍、孟京輝、楊婷、李魯卡領銜,改編并呈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弗蘭茲·卡夫卡的《城堡》等經典小說,以當代劇場的藝術觀念與方法致敬大師、回應現實。
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藝術總監孟京輝、戲劇節節目總監李建軍與部分青年創作者合影。攝影:李晏
2022年,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與上海YOUNG劇場共同發起“GOAT構特別青年劇展”。GOAT由“GreatestOfAllTime”首字母縮寫而成,“構特別”取“突破邊界,構新求變”之意。9月2日,第二屆GOAT構特別青年劇展正式開啟。本屆劇展分為“戲劇在場”“戲劇在讀”“戲劇在談”“戲劇在線”四大單元,涵蓋劇目展演、讀劇表演、戲劇論壇、學術研討、導賞分享等核心內容。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推出六臺新銳戲劇作品、三部讀劇表演、三場戲劇跨界論壇,以及兩場戲劇導賞交流活動,全方位打造青年戲劇人與戲劇愛好者分享、交流、互動的“戲劇節日”。
本屆劇展開幕當天也迎來了YOUNG劇場開幕一周年。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與上海YOUNG劇場雙城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聚力推動中國青年戲劇人才成長。
記劉臻
編輯徐美琳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