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考察時強調,烏梁素海治理和保護的方向是明確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護,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
久久為功正是烏梁素海生態文明建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精神力量和行動指南。
咬定青山不放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烏梁素海的環境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強調烏梁素海治理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科學規劃,對癥下藥,久久為功。
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也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生態屏障。
這道美麗的生態屏障源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黃河的一次改道,烏梁素海宛若一塊半月形藍色寶石鑲嵌在查石太山與烏拉山之間,與黃河、陰山山脈、烏蘭布和沙漠、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烏拉特草原和河套平原等一道成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形成北依陰山、南臨黃河、中嵌濕地、氣勢恢宏的景觀。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包巍表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推進“一湖兩海”綜合治理是烏梁素海持續向好的根本保證。巴彥淖爾市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從生態系統整體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今年7月3日,為期10天的“我為烏梁素海代言”非遺文旅產品展示活動、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打卡烏梁素海、“愛我長城 傳承長城精神”采風活動、“德潤烏拉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壇、“走進幾字灣黃河最北端”采風活動、民歌傳承與發展講座等10多項特色文旅品牌活動舉辦,異彩紛呈、形式多樣的活動和表演,與烏梁素海的美景交相輝映,構成一篇優美的樂章。
山水如畫入眼來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初秋時節,午后斜陽的燦爛金光熱情地拋灑在波光瀲滟的烏梁素海上,與四周的沙漠、平原、山脈、草原組成了一個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構成如詩如畫風情萬種的旖旎風光。
有水就有草。烏梁素海里的“草”便是那長在風里、活在水里的浩浩蕩蕩的蘆葦。112平方公里的蘆葦是鳥類的天堂,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的棲息、繁殖、避難場所,使烏梁素海成為鳥類遷徙過程中進入西伯利亞前在中國的最后停歇地。
不同鳥類成群結隊地在這里遷徙、筑巢、繁殖、換羽,僅天鵝種群就從10年前的60多巢增加到現在的500多巢,每巢雛鳥的成活率也由10年前的平均兩只增加到現在的平均6只,最高可達10只以上。據最新統計,烏梁素海現在共有鳥類260多種600多萬只。
這樣水天一色、山水相連的絕好去處,怎能不讓人心馳神往?
退伍老兵羅躍忠在烏梁素海拍攝鳥類長達10年之久;內蒙古包頭觀鳥協會會長聶延秋為拍一只鳥能等一個秋天;6月下旬,河南作家趙瑜來到向往已久的烏梁素海,激動和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在鳥類的天堂,他通過查閱詞典,對上了黑鸛、波斑鴇、疣鼻天鵝、蓑衣鶴、鳶……他忘我地寫道:“我想到若是我變成一只鳥,該叫什么名字?……我喜歡做一只雕鸮。”
日出江花紅勝火
烏梁素海盛產的蘆葦不僅吸引了游客前來觀景,還拉動文創產業勃然興起。烏梁素海生態旅游區推出的系列“烏梁素海野生鳥類蘆葦畫”,以在烏梁素海繁衍生息的260多種野生鳥類為創作藍本,以當地天然蘆葦為原材料,將傳統文化審美與現代工藝理念巧妙融合,經手工整料、雕刻、熨燙、著色、粘貼、裝裱等十幾道工序,創作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蘆葦手工藝術作品。作品畫面的80%依靠蘆葦自然色差,20%為熨燙碳化而成,是風格涥樸、藝術獨特的鄉土之作。
烏梁素海生態旅游區的游客中心設置了烏拉特非遺文化產品專用展銷柜臺,上架烏拉特香柏木根雕、河套面塑、河套葵花蜜釀、河套剪紙、烏拉特刺繡氈藝、烏拉山泥塑陶瓷、河套辣椒醬等多項產品,通過現場展覽、實物售賣等形式吸引游客,拉動消費。
盡管烏梁素海生態旅游區已公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但其發展依然存在著短板。今年以來,烏梁素海旅游持續升溫,游客激增,文旅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凸顯。
“早在20世紀90年代烏梁素海就開始發力旅游業,起步早卻發展慢。旅游設施建設較為滯后,旅游產品單一,不能滿足廣大游客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不能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針對烏梁素海生態旅游區將來的規劃、建設、提升,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蔚治國表示,烏梁素海的開發首先要解決多頭管理、政出多頭的問題,要規劃先行,站在弘揚北疆文化這個大背景下,挖掘農耕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兵團文化、黃河文化。
蔚治國說:“要讓烏梁素海生態旅游區成為內蒙古乃至中國的文化旅游名片,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把烏梁素海生態旅游區的發展和旅游業的提檔升級列入烏拉特前旗、巴彥淖爾市重點推進的生態文旅工程和民生工程,在保障生態底線的前提下,實現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