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漫步安徽省淮北市隋唐運河古鎮,斗拱、梁架、藻井、雕花、屋檐重欄,處處顯示出隋唐歷史風骨和運河文化氣韻。作為皖北旅游名片、運河保護傳承的活化地標,隋唐運河古鎮景區近年來連續獲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省級旅游休閑街區”“長三角夜間文化和消費樣板街區”等稱號。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年來,我們統籌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傳承與利用共生,大力發展運河文化旅游,推動相關產業融合,精心打造特色鮮明、環境優美、保護完好、利用充分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淮北段),努力擦亮淮北運河名城金字招牌。”淮北市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常軍娣表示。
隋唐大運河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延伸,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柳孜運河遺址位于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屬于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故道遺址。柳孜運河遺址的發掘,證明了通濟渠的確切方向。該遺址經過1999年、2012年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唐宋時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橋墩、道路等重要遺跡,出土8艘木質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錨、銅錢等重要文物。1999年,柳孜運河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淮北市突出規劃引領,科學謀篇布局,完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淮北段)建設規劃體系,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和執行力。2021年,出臺《大運河淮北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實施期為2021年至2035年。按照“運河為線,城鎮為珠,串珠成鏈,以鏈帶面,擴面促聯”的思路,構建“一軸四片區多點支撐”的淮北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建設空間格局框架。配套編制實施《柳孜運河遺址國家文化公園規劃》《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設計方案》《柳孜運河遺址景區旅游規劃》等舉措。2022年6月,淮北市專門出臺相關政策,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淮北段)建設納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重要板塊,從土地供應、資金保障、金融扶持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關鍵。淮北市加快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淮北段),帶動文旅資源進一步融合提升。2018年5月,中國大運河淮北濉溪柳孜文化園開園。依托柳孜運河遺址核心保護區,文化園在保證遺址不受破壞的基礎上,已經建成集生態園林、采摘、水上樂園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區,在加速運河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同時,也使運河文化古韻新生。
距離柳孜運河遺址不遠的臨渙鎮,茶香沁人心脾,本土民間藝人周素芬敲起大鼓,向游客講述起歷史上隋煬帝與大運河的故事。悠悠大運河傳唱著臨渙茶飲的故事,當地發揮文化優勢,加快推進臨渙古鎮保護展示及基礎設施提升項目,實現鄉村文旅融合。如今,臨渙鎮已成“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
目前,總投資7.5億元的柳孜運河遺址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全面啟動。其中,柳孜運河遺址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主體建設完成;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建設項目方案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4年6月竣工;集研學中心、民俗體驗區、生態治理恢復等項目的柳孜運河遺址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工程已開工建設。
此外,濉溪古城項目建成開放,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中國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展陳提升項目建設完成,全面提高大運河文物保護展示水平。當地推出4條運河主題精品旅游線路,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柳江口景區、柳孜文化園、隋堤景區等建成運營,帶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淮北市大力宣傳推廣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品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運河文化。今年4月,“樂游長三角淮北號”高鐵旅游專列開通,已組織數批次長三角地區游客來淮體驗運河文化,提高了淮北運河文化的知名度。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景區”、運河文化展演、運河美食匯等活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圍繞大運河文化,創作舞劇《運河古韻》,形成《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從“地下”走出的輝煌——世界文化遺產視野下的隋唐大運河安徽段》《柳孜運河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報告》等成果。
淮北構筑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效果顯著,文旅產業發展動能強勁:今年1月至7月,淮北市接待旅游人數1053.01萬,同比增長48.8%,旅游收入70.77億元,同比增長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