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暑期文化消費:市場很火熱 觀察需冷靜

    2023-09-2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邱娟

    題材類型豐富的優質影片接連上映,劇院、劇場人氣攀升,話劇、兒童劇掀起觀演熱潮,大型演唱會、音樂節帶動吃住行購游收入增長,沉浸式新業態、新場景跑出加速度,各地惠民文化消費季花樣多多……今年暑期,文化市場持續火爆,“文化+”衣食住行等綜合消費不斷釋放新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社會消費的活躍。實際上,大眾消費熱情高漲的背后,是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消費者對心靈寄托、情感鏈接的渴望,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因此,以文化為引領、文化高度浸潤的多元復合場景,最受消費者的喜愛和歡迎。

    很快,又將迎來中秋節和國慶節長達8天的“大黃金周”,下半年的文旅市場也將進入新一輪熱潮。因此,如何延續市場熱度成為當前業界思考和探討的焦點。本版通過對今年暑期各地促進文化消費舉措、電影市場、演出市場整體發展情況、沉浸式劇本娛樂消費新趨勢等進行觀察分析,探討以高水平供給對接消費者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的經驗和路徑。

    暑期持續發力 緊抓消費潛力釋放窗口期

    本報記者 張 婧

    提振消費信心、激發消費活力是貫穿全年的課題,暑期則是充分釋放消費潛力的重要窗口期。為進一步加快消費回補,各地紛紛結合暑期消費特點,挖掘當地文化特色,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新場景、新舉措,湖北、河南等地已投入數億元資金用于發放專項文旅消費券;重慶、長沙、廣州等地開展夜間經濟等活動,釋放消費活力,優化服務能力,為消費市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奠定堅實基礎。

    豐富優質產品供給

    釋放文化消費活力

    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品牌在推動暑期文化消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市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今年,圍繞暑期消費熱點,北京搭建了一系列大戲好戲展示平臺,激發了大量觀演消費。數據統計顯示,今年暑期,北京市166個演出場館推出了820臺劇目4600余場類型多樣、豐富精彩的演出活動,向觀眾展示了首都的文化風貌。此外,為了進一步促進消費,北京市還出臺了多項文化惠民政策,持續助力文化消費。暑假期間,北京市鼓勵各類文藝院團、演出場所實行低票價政策,開展戲劇沙龍、名師講座、沉浸體驗等活動,首都劇場等演出場館推出學生半價票。

    在文化惠民方面,第十一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更是豐富了市民游客的暑期生活。今年的惠民文化消費季聚焦重點領域、重點人群、重點時間段,抓住暑期等文化消費關鍵時間節點,面向青年、親子家庭、大學生等重點人群,有重點地組織演唱會、露營、電競等相關主題活動,釋放文化消費新引力。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今年的惠民文化消費季還聯合城市探索運營服務平臺“通城記”推出了“城市寶藏”新功能,以打卡集章的形式串聯起百余家優質商戶,為廣大市民打造“京”彩十足的全城尋寶之旅。活動期間,集齊所有印章即可獲得入場券、優惠券等豐厚獎勵。“今年的惠民文化消費季聯動千企萬店搭建了以20余項主體活動為引領、300余項精品市場活動為協同的活動體系,雙線拓展演藝、書香、文創、酷玩、藝術、娛游六大領域,集聚重點亮點活動。”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

    暑期檔演出市場供需兩旺

    政策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暑期是演出市場的傳統旺季。燈塔專業版《2023年暑期檔演出市場數據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23暑期檔(7月1日至8月31日)觀演3256.1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806.70%,演出票房收入102.7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92.41%。

    今年暑期檔呈現供需兩旺的市場表現。《報告》顯示,2023年暑期檔全國演出市場(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11.02萬場,較去年同期增長301.53%。各類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等項目豐富了演出市場消費的內容供給,演出市場的火熱也推動了線下社交的發展。《報告》指出,大型演出的結伴觀演意愿增強,劇場和演唱會等大型演出,超過50%的用戶選擇結伴觀演,高于單人購票的比例。這也反映出在大型演出活動中,共享體驗和集體參與的重要性。

    演出市場快速恢復發展,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大量增加,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個別演出活動中出現了炒票倒票、非理性追星、不文明觀演等問題。

    為進一步規范演出市場,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規范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簡稱《通知》),從審批管理、票務管理、演出現場管理、加大違法打擊力度、引導文明觀演和強化信用監督等方面,對觀眾人數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進一步加強規范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確,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每場演出每個身份證件只能購買一張門票,購票人與入場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進一步提高大型演出活動門票銷售比例,演出舉辦單位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于核準觀眾數量的85%。對其余15%的門票,應當在演出前24小時進行個人信息綁定,做到“實名綁定、實名入場”。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通知》的發布,前臺實名管理,后臺依法打擊將成為大型演出活動的新常態。這不僅可以有力震懾“黃牛”,而且可以統籌市場繁榮的第一要務,與安全管理的頭等大事,以大型演出活動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劇本娛樂成暑期文化消費新寵

    本報記者 張 婧

    今年暑假期間,玩“密室逃脫”“劇本殺”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作為文娛領域的新業態,劇本娛樂在內容和技術上不斷自我拓展,持續探索與酒店、商場、影院等進行跨界合作,有效激發本地消費,打造了文化消費新業態。

    體驗消費熱情高漲

    優質內容頗受歡迎

    驚人院創始人楊天意介紹,從劇本娛樂門店的角度來看,今年暑期劇本娛樂的消費特點是學生多、上班族明顯減少。“目前的消費趨勢是盒裝店的客群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變成了高端玩家,質量不錯的城市限定劇本作品是目前消費者更偏好的選擇。不過今年暑期也有比較火熱的盒裝本,整體比拼的還是內容和創意。”楊天意說。

    “從我們的經營情況來看,選擇沉浸式劇場的玩家多于劇本娛樂的玩家,且消費熱情和頻率也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在消費熱季的暑期,環球魔力門店沉浸式劇場周營業額達30萬元/周,其中歡樂財富主題《困斗之獸》更是達到了19萬元/周。整體來看,大眾對體驗消費的熱情越來越高,且購買欲不止步于體驗商品,更在于體驗內容。”環球魔力創始人李詠表示。

    李詠介紹,學生一定是暑期消費的主力人群,但從實際經營情況來看,學生消費群體也只能說是主力之一。在環球魔力,常常會出現這樣一副場景:兩三個家庭組隊一起體驗《困斗之獸》,體驗后父母和孩子一起總結復盤。如此看來,沉浸式的教育體驗和家庭游逐漸成為消費大趨勢之一。

    劇本娛樂朝個性化、

    定制化發展

    除了個人玩家和家庭游,團建、黨建客戶也是劇本娛樂的主力消費群。在整個暑期,環球魔力承接了30多家企業的團建、黨建服務。“沉浸式消費群不局限于某個群體、某個年齡,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加入進來,在其中找到了各自的歡樂與價值。”李詠說。

    北京暴風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何函夏根據門店的實際經營情況,總結了今年暑期劇本娛樂消費的幾方面特點。一是市場回暖與消費信心增強。今年7月至8月,在暑期等節假日的加持下,消費人數不斷上升。二是不同價格層次的主題回暖速度存在差異,同品牌下,單人消費200元的主題較400元的主題更受歡迎。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他們愿意嘗試新的娛樂體驗,但更傾向于選擇價格更為親民的選項。三是創意獨特和互動體驗豐富的劇本內容更受歡迎。例如,以歡樂解壓為主的《絕逗野馬鎮》《1/2酒吧系列故事》等場場爆滿。四是團隊用戶增多。團建、聚會類需求增加,消費者希望能幾十人共同體驗一個劇本。探險主題《起源》、古風玄幻主題《寒鴉鎮》等暑期場次不斷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個性化定制需求也在逐步增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尋求個性化和定制化的體驗。生日、紀念日、求婚,甚至婚禮定制的需求都大幅上升,消費者希望能用特殊的方式為這些日子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暴風島從2018年起有獨立的接待定制化需求的創意團隊,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何函夏說。

    劇本娛樂為文化消費提供

    更多可能

    劇本娛樂行業的興起和發展為文化消費提供了更多可能,通過創新體驗、提升互動,吸引了眾多年輕消費者,促進了文化消費升級,也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劇本娛樂可以根據不同主題、故事線打造不同的體驗,從歷史傳統到科幻,從探案懸疑到歡樂輕松,參與者可以在虛擬的故事情境中扮演角色,解謎、互動,滿足不同的需求。這種多樣性可以吸引更廣泛的消費群體,擴大文化市場的規模,推動文化消費多元化。”何函夏說。

    楊天意認為,劇本娛樂以其獨特的互動性和角色扮演元素,為參與者提供了全新的文化體驗方式。游戲中的劇情設定、角色扮演和推理解謎等環節,讓參與者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故事情節。通過與游戲相關的文化解讀、歷史背景介紹等,消費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地的文化內涵,提高了文化消費的趣味性和參與度。

    “今年暑期總會看到很多消費者帶著行李箱來到環球魔力,了解之后才知道是去熊貓基地參觀后就來體驗的外地朋友。沉浸式體驗在塑造城市文化、為年輕人提供線下社交場合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這也是其越來越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李詠表示。

    業內專家認為,劇本娛樂的消費黏性、消費價格均較高,隨著消費人群規模的擴大,行業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同時,該行業的從業者以年輕人為主,他們不斷打造優質劇本內容、開拓創新跨界形式,將推動劇本娛樂成為本地文娛經濟、城市夜間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之一。

    暑期電影市場:新紀錄與新動向

    本報記者 羅 群

    經過一段時期的波動、調整與沖刺,中國電影市場在今年暑期迎來顯著增長,百余部影片上映,充分滿足不同觀眾的觀影需求。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從6月1日至8月31日,2023年暑期檔電影票房達206.19億元,創同檔期歷史新高。業界人士分析,疫情之前人們的消費習慣、觀影頻率、社交訴求等,在暑期檔集中恢復,中國電影市場正在穩步走向復蘇。

    今年暑期檔不僅有《消失的她》《封神》《孤注一擲》等頭部影片,也有多部中小成本電影上映,覆蓋了多元的題材、類型、風格。除了票房數據亮眼,影片的整體質量也比較令人滿意。截至8月31日,《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等影片的豆瓣評分都在7.5以上。

    觀察數據不難發現,傳統類型片以及IP迷信的光環正在褪去。《蜘蛛俠:縱橫宇宙》《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芭比》《掃毒3:人在天涯》等,在票房收入、話題熱度等方面皆表現平平。作為暑期檔為數不多的喜劇片,《超能一家人》擁有開心麻花出品的好出身和知名演員沈騰、馬麗等助陣,然而其豆瓣評分僅為3.7,大量觀眾打出一星差評,票房表現也不盡人意。影評人彭加認為,僅依靠IP優勢和同檔期內類型獨特、競品缺位俘獲觀眾,已經不太可能,不少類型片在今年暑期面臨的境遇,很可能是未來傳統類型片總體情況的“超前點映”。

    毫無疑問,觀眾審視電影的眼光日益理性、敏銳和挑剔,那些深耕現實題材、切中社會議題、引發大眾情感共鳴的電影,成為更多觀眾的消費選擇。《孤注一擲》聚焦反詐主題,取材自多例真實的詐騙案件,揭露境外網絡詐騙全產業鏈駭人內幕,引發觀眾熱議,有關部門還圍繞片中情節開展反詐宣傳,進一步推動電影成為社會熱門話題,影片因而在短期內打破多項票房紀錄。《八角籠中》以極大的誠意和平等尊重的視角,講述底層人的困境與突圍,“拳拳到肉”的生活質感和“生如野草、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不是每個人都會去練格斗,但每個人都能為生命的頑強和堅韌所震撼。

    除去引發強烈共鳴的現實題材佳作,暑期檔觀眾的另一大熱門選擇是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片。《長安三萬里》賦予文學、文化以記錄歷史、溝通未來、堅于金石、指向永恒的分量,張揚起強烈的文化自信,在題材、風格等方面拓展了動畫電影創作的可能性,票房也相當可觀。《封神第一部》以新的角度改編、講述古典小說《封神演義》的故事,大膽地調整了主人公和敘事視角,令人耳目一新。開機前年輕演員緊張充實的全方位封閉集訓,讓這些新面孔甫一亮相就頗受歡迎。眾多老戲骨加盟以及扎實精良的制作,使得《封神第一部》成為眾多觀眾的熱門之選。

    觀眾“用腳投票”產生的數據往往極具說服力,從暑期檔票房排名靠前的幾部影片來看,內容為王仍是不變的真理。此外,隨著媒介環境、消費習慣的改變,宣發策略、觀眾口碑對影片票房成敗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多樣化的選擇正讓觀眾變得越來越缺乏耐心,留給電影奠定票房大局的窗口期有縮短趨勢,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不能迅速直搗黃龍,就難免折戟沉沙。

    《孤注一擲》自點映開始,就在短視頻平臺維持著高熱度,頗具網感的短視頻內容準確對應著社會大眾的普遍關切,在“下沉”市場打開局面,為其票房一路高歌夯實了深厚基礎。而《封神第一部》的點映票房成績并不搶眼,影片宣發也沒能迅速找準感覺,上映初期排片量與《長安三萬里》《八角籠中》等存在差距,甚至不及《超能一家人》,直到不少觀眾觀影后自發在網絡平臺發聲支持,大量“自來水”的涌入提升了影片口碑和票房。這一過程看似曲折漫長,實際上在影片上映的第3天,就已實現了票房收入較前日翻倍。相較之下,不少電影人認為,倘若能在第一時間找到適宜在互聯網發酵的營銷話題,《熱烈》這樣完成度很高、彰顯動人情懷但不煽情、表達熱愛執著但不自戀,同時又有實力派演員和流量小生助陣的優秀影片,本應賣一個更好的價錢。

    內容提質、營銷升級,觀眾用購票觀影表達了對暑期檔影片的認可和支持。當然,這個熱鬧的暑期檔也還是留下了些許遺憾和值得思考的問題。

    盡管從票房收入來看,“最強暑期檔”的稱號實至名歸,然而高票房與電影票漲價密切相關,今年暑期5.02億的觀影人次與2019年持平,并未見增長,培育院線電影的穩定受眾、提高電影觀眾黏性,依然是推動中國電影長線發展所必須直面的課題。拋開觀影人次,僅就票房收入而言,幾部頭部影片成為絕對主力,而多數影片表現一般甚至相當慘淡,恐怕連保本也非常困難。這表明,中國電影在總體上蓬勃發展的同時,仍面臨較大的局部風險,穩步健康發展不僅需要領頭羊,也需要均勢。

    從影片內容類型方面看,國產愛情片還是一如既往地難以令人滿意,七夕前后上映的相關影片都未泛起什么水花,有的還獲得不少差評,愛情這一契合大眾情感公約數的主題,本不該如此。此外,暑期本是青少年兒童時間較為寬裕、課余活動較為豐富的時期,但此間上映的百余部影片中,適合他們的作品屈指可數,排片占比也很低。追求市場效益與完善內容供給結構之間如何平衡,依然是炎熱夏天留下的一個值得冷靜思考的問題。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