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2年度十件大事”發布,促成文化項目簽約52個,地壇書市、“大戲看北京”展演季等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中外嘉賓建言獻智、啟迪未來……14日至15日,古都北京迎來文化盛事。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傳承優秀文化 促進交流合作”為年度主題的2023北京文化論壇,誠邀600多名中外嘉賓共議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共謀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促進人類文明共同進步匯聚智慧力量。
文脈賡續 活態傳承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
青云胡同,三里河畔,精彩好戲在顏料會館上演,引來觀眾陣陣掌聲。論壇召開期間,豐富的現場觀摩活動讓參會嘉賓深入領略北京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豐碩成果。
“老會館等正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吸引著更多年輕人了解傳統戲曲文化。”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看來,非遺保護傳承不僅僅是文化認知,更是傳承人主體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是生動的文化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我們的文化成就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保護。通過一代代的傳承,才能永遠保持青春。”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多元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弘揚是目標。”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說,敦煌莫高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通過數字化等手段全媒體傳播展示敦煌文化,面向全世界講述敦煌的故事。”
論壇上,中外嘉賓就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等話題展開交流。論壇期間,“埃及文物展”、中軸線數字文化消費綜合體等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項目簽約落地。
“文化遺產是人們的精神寶庫,通過各國的相互理解、平等交流、通力合作,它將成為創造現代文明成就的靈感與起點。”希臘文化部副部長赫里斯托斯·季馬斯說。
文以興業 創新賦能
登上首鋼滑雪大跳臺,感受冬奧冠軍同款高度;閑逛六工匯,體驗一站式吃喝玩樂游購;走進高聳的煉鐵高爐,參與中國科幻大會等大型活動……首鋼園區的“華麗轉身”,成為論壇上眾多業內人士熱議話題。
近年來,一批由老舊廠房、街區打造而成的文化新場景相繼“解鎖”,在工業園區中逛市集、看展覽、品美食,正成為當下北京乃至全國多地文化消費中的新選擇。
“消費需求變遷、科技進步和業態創新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邏輯基礎。”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城市展覽館、科技館、現代藝術館更應該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優先接口。
在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運動員入場儀式中,一條由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蜀錦編織而成的“錦繡之路”延展開來。論壇上,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陳維亞分享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借用光影技術呈現一段七彩絲線流淌在地面的效果,用高科技沉浸式的方式寓意年輕人錦繡前程。”陳維亞說,要將傳統創作方法與現代科技手段有機結合,用好全息影像、AI交互設計等各種新技術,助推新時代舞蹈藝術創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要運用新一代信息網絡前沿技術,創造更多創新成果,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創新賦能下,文化產業加速從藍圖變為現實。據悉,本次論壇促成文化項目簽約52個,其中戰略合作類項目17個,產業投資類項目35個。
文明互鑒 攜手同行
來自中國、希臘、埃及、伊拉克、印度的演奏家們,共同奏響和諧之音;卓別林先生的兒子尤金·卓別林和梅蘭芳先生的曾孫梅瑋先生代表兩位大師實現跨越時代的第三次牽手……永定河畔,2023北京文化論壇文藝晚會在首鋼大跳臺前拉開帷幕,文明交流互鑒成為與會嘉賓談論的高頻詞。
“文化關系是埃及和中國之間的重要紐帶。”埃及文化部長納菲·齊拉尼表示,“我們堅信,兩國未來將在文化領域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進而增進兩國之間的牢固關系,維護兩國的古老文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北京文化論壇上,國內外文化藝術領域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圍繞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旅及影視國際合作等議題深入交流。
法國作家柯思婷·佳玥表示,文化是文明對話的鑰匙,連通著過去、現在與未來。“文明互鑒要建立自由、清晰和友好的對話,通過對話進行不同文明間的情感表達與分享,構建通向對方的橋梁。”
“國際社會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應當攜手同行,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應有貢獻,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不懈努力。”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聯合國秘書長高級別咨詢委員徐步說。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李德欣、彭韻佳、楊淑君、田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