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博物館標志性建筑——望江樓 趙明楠 攝
“我是一位書法愛好者,這次是專門沖著古漢臺——漢中市博物館的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來的,作為古代書法藝術的杰作,其漢魏風骨漢隸氣度,可謂攝人心魄。”一位來到陜西漢中的游客說。
漢中作為漢朝的發祥地以及張騫的故鄉,文化底蘊深厚,對確立以漢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明具有重要影響力。如今的漢中在歷史文化的探源與發展中積極開拓創新,以漢中之“漢”賦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探尋絲路遺跡
“來到漢中不能不去看看張騫,這位中國漢代的使臣,用堅韌不屈詮釋了民族精神、漢家氣節,他13年臥薪嘗膽,兩次受命出使西域,以‘鑿空’之功開辟了重要道路。瞻仰張騫墓,參觀紀念館,才知道這段歷史如此鮮活真切。”跟隨參觀團來到張騫墓的李女士說。
從漢中城固縣走出的張騫,以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開辟陸上絲綢之路,打開了東西方友好交往的窗口,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公元前114年,張騫逝世歸葬城固。如今,張騫文化和位于城固縣的張騫紀念館已經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符號,吸引眾多海內外游客前來感悟張騫精神,探尋絲路遺跡。
2014年6月,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張騫墓也正式入選其中。作為“絲綢之路”的代表人物,張騫的創舉對后世中西交流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張騫開拓進取、忠于使命的精神不斷被后人以各種形式詮釋、豐富和升華,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表征。
近年來,城固縣高度重視張騫文化建設,張騫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國家4A級旅游景區張騫紀念館內,研學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來到張騫紀念館探訪,對傳承弘揚絲路精神和張騫精神是非常有意義的。”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席會東表示,要向張騫學習,用丈量“一帶一路”沿線每一寸土地的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廣闊的視野,去實現更高質量的合作發展。
“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張騫文化正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精神生活。后續我們將利用好張騫墓這一歷史文化遺產,講好張騫故事,傳播好張騫精神。”張騫紀念館、城固縣博物館副館長方芳表示。
領略漢風古韻
漢中北倚秦嶺、南屏巴山,立足以“兩漢三國”為重點的歷史文化,賡續中華文脈,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漢中市博物館、諸葛古鎮、張良廟等人文古跡與龍崗寺遺址、秦蜀古道、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五門堰、疥疙洞舊石器洞穴遺址等文物遺跡,體現著一方文脈的源遠流長,是了解中華文化的渠道。
漢中市博物館是依托“西漢三遺址”之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建成的組團群落式市級博物館。館中現藏文物5220件,其中一級文物45件。古漢臺最高處為望江樓。望江樓曾是漢中最高的建筑,采用攢尖頂、廡殿頂、歇山頂等形制,集南北建筑風格于一體,是漢中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地標性建筑。
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馳名中外的“石門十三品”,由《石門頌》《袞雪》《山河堰落成記》等13塊大型摩崖石刻組成,被譽為“國之瑰寶”。“石門十三品”是研究漢隸的重要實物,在中外書法界和金石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遺產保護,提升活化利用水平,發揮好博物館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漢中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工作人員說。
深化文旅融合
漢水悠悠幾千年,漢人息息千萬代。從漢中之“漢”看文脈傳承,在“行走的課堂”中學思踐悟。
“興漢勝境景區依托漢中享譽世界的漢文化遺存和漢源湖、興元湖等優良的山水生態環境,通過對漢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陳列在漢中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轉化活化成能夠給當代人品味體驗的文化旅游產品。”興漢勝境景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近幾年,漢中持續打造漢文化系列景區,通過推出一系列以漢中之“漢”看文脈傳承的精品文旅項目,吸引更多游客來到漢中。位于興漢新區的興漢勝境景區正是其中的代表。它將漢文化貫穿于景區總體規劃、建筑設計、室內展陳、實景演藝之中,通過營建文化博物館、漢樂府、興漢城市展覽館、漢人老家街、張騫風情街等景觀景點,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漢文化,同時打造《天漢傳奇》《漢頌》等大型文化主題旅游演藝項目,深入傳承和弘揚漢文化,讓游客盡情領略漢文化的精髓。
漢中興漢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肖智強表示,下一步,將傳承好歷史文脈,發展好漢文化特色產業,策劃好、規劃好、建設好、運營好漢文化系列項目,實現文旅融合創新發展,以此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漢中將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漢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牢記總書記囑托,充分發揮漢中歷史文化優勢,持續打造具有‘漢風俗傳統、漢文化風范’的‘漢風古韻’文化品牌,深入實施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為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漢中力量。”漢中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