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兒童文學轉型的話題正在熱議之時,一部被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評價為“新時代的兒童文學正在以更復雜也更靈動的方式拓展和建構著它的藝術空間”的作品《萬花筒》進入了讀者的視野。這部由兒童文學作家陸梅創作、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現實題材長篇兒童小說,已入選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等多項榮譽榜單。
在兒童文學作家資源競爭激烈的當下,能組來陸梅這樣資深的兒童文學作家的稿子并不容易,對于安少社來說,這其中是經歷了默默耕耘、靜待花開的細水長流。
細水長流的審美共鳴
早在15年前,安少社就開始了和陸梅的合作。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兒童文學編輯室主任阮征回憶,2008年,安少社出版了陸梅的短篇小說集《我的憂傷你不懂》。那時,安少社兒童文學編輯室剛組建不足一年,陸梅是最早一批支持這個新編輯室的作家之一。到了2015年,兒童文學編輯室首次實現全年圖書發貨碼洋過億元,“小橘燈”系列是編輯室當時主打的原創品牌圖書,陸梅的小說集《姊妹坡》也位列其中。
十幾年來,安少社編輯一直和陸梅保持著親切而溫暖的交流,陸梅在從事重要媒體工作的同時兼顧兒童文學創作,因此寫得慢、寫得細、寫得精,編輯們表示非常理解,向她發出真誠的約稿,也給她無期限的時間。
直到兩年前的盛夏,阮征終于收到陸梅的來稿——“夏天三部曲”,其中一部正是她寫了很久的新作——《萬花筒》。
初讀《萬花筒》,阮征和同事就被作品中滿溢的旖旎多姿的海派風格深深吸引;細讀,又從作家對家長里短、人間煙火的細膩描摹中,讀出了潛藏在社會深處的人心和人性的回響。阮征恍悟:這部兒童小說,實則包羅萬象啊!于是,她每讀一章,都認真做了讀書筆記與閱讀體會,最后又寫了一篇整體的心得與建議和陸梅交流,并申報了當年的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果然順利入選。
一部優秀書稿的誕生,有時始于作者和編輯火花四濺的靈感碰撞,有時源于雙方細水長流的審美共鳴,如此看來,《萬花筒》顯然屬于后者。
文學編輯的價值所在
陸梅非常講究文字的韻律與節奏,她又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因此《萬花筒》的語言特色非常鮮明,評論家劉瓊稱其具有“學院派寫作的細致文雅”,評論家徐妍則總結為“輕聲細語的滬聲滬語”。
在編輯《萬花筒》的過程中,關于如何在凸顯滬語特色的同時,兼顧各地小讀者對方言的理解能力,阮征和同事與陸梅進行了多次討論。最終,雙方決定盡量完整保留石庫門群眾的滬語對話,力求做到原汁原味,并在文下以注釋的形式對方言進行解釋。
阮征笑言,她們這些安徽編輯跟著陸梅,學起了上海話——當麥小節的奶奶談起白雪的爸爸白海翔時說:“伊拉爸爸海員嘛,鈔票賺得動。等一歇睏個中覺,勿要再上去了。”“伊拉”是滬語里的人稱代詞,此處指女孩白雪;“睏”則是滬語“睡覺”的意思。當奶奶感嘆麥小節和白雪成為好朋友時,會“兀自一嘆”,接著說:“唉,喔子總算有道伴了……”這里“喔子”在滬語里指的是“啞巴”,而“道伴”指的是“伙伴”……類似這樣生動的滬語表達還有很多,在看書稿的過程中,編輯們仿佛置身上海石庫門那一條條小弄堂里,耳邊洋溢著軟糯婉轉的滬聲滬語,眼前是更加生動的一片人間煙火。
《萬花筒》出版后,為了拍攝作品背景視頻,收集營銷宣傳素材,阮征和同事與陸梅相約同游上海石庫門,她們逛張園、新天地,從合肥路走到順昌路,拍攝拆遷中的老建筑。陸梅告訴編輯,她小時候就像麥小節那樣,從松江一路上來,鉆進這一帶的一條小弄堂,住進外婆家;去年,她來這里散步,還偶遇了一個臨時展覽,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重現順昌路的百年煙云……完成了石庫門的拍攝,她們直奔東外灘,選了一個相對安靜的區域架起攝像機,拍攝黃浦江上過往的船只,感受書中白海翔坐在遠洋輪上駛出港口的那份壯志豪情。
借由《萬花筒》,阮征和同事可以用新的視角觀察上海,捕捉這座城市里涌動的生命力,挖掘并發揚海派兒童文學的獨特魅力。“這或許體現了文學編輯的價值所在。”阮征感慨道。
組來優秀稿件的核心競爭力
前不久,安少社專門為這本書舉行了一個研討會,在與會專家們看來,這本書有3個獨特之處值得關注。
富有時代主題的特點被不斷提及。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認為,《萬花筒》是“以小切口寫大世界,以小視角觸及更多人物、涵蓋更多內涵,反映整個上海的人間煙火”,尤其“著力表現了少年兒童之間的友情和親情”,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兒童。
極具辨識度的海派風格也使得《萬花筒》從眾多兒童文學作品中脫穎而出。在評論家陳暉看來,地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寫好地域文化也是弘揚傳統文化,而《萬花筒》的地域文化底蘊既在孩子們的相濡以沫中、一見如故中,也在鄰里間的理解包容和守望相助中得到了體現,并以更為日常的形式復現對文化的觸覺與感覺,這在書寫中國文化的主題作品中,角度非常新穎。
近年來,原創兒童文學的主題日益豐富多元,作家的視角逐漸走向詩和遠方——壯美河山、民族融合、英雄豪情、山鄉巨變等主題紛紛涌現,而作為一部上海巷弄小說,《萬花筒》獨辟蹊徑地聚焦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城市孩子,書寫屬于他們的生命體驗和精神走向,極具現實意義。正如評論家談鳳霞所言:“它為當代中國兒童文學地圖貢獻了‘永年里’這個充滿質感和溫情的地理坐標。”
回顧《萬花筒》的組稿出版過程,阮征和同事更加認識到,組稿沒有捷徑,尤其是組優秀的稿件。開闊的文學視野和情懷、令作者信服的選題創意和改稿建議、出版社能夠提供的宣傳營銷支持,分別對應圖書出版的前、中、后3個階段,做好這些,就是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