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給出版產業帶來機遇和挑戰。新技術和新零售正在深刻改變傳統出版業的生態。出版業的重塑已經深入整個出版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內容創作到內容消費,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把整個出版產業鏈串聯了起來。產業的上下游、編印發各個環節都不再是孤立的,出版產業與其他產業已經深度融合,出版產業也不再是獨立的。加快融合創新步伐,順應和把握內容生產、傳播方式變革的歷史潮流,革新產品形態、出版業態和發展狀態,加速推動傳統出版產業的轉型升級,是當下出版人面臨的任務和使命。本文聚焦文藝類出版發行機構,嘗試梳理有益的融合創新實踐,探討融合創新路徑與策略。
當前文藝類出版發行機構融合創新實踐
IP運營。果麥文化憑借圖書策劃與發行業務積累的IP資產和用戶資源逐漸拓展出IP衍生與運營業務:《后會無期》(票房6.3億元)、《萬物生長》(票房1.5億元)、《萬萬沒想到》(票房3.2億元),基于《回答不了》《白色城堡》版權,實現了相關作品的影視改編權授權收入。不難看出,優質的出版資源是其價值源頭。
有聲。當“耳朵經濟”興起,傳統出版機構意識到了新商機的來臨,普遍將制作有聲讀物融入自身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進程,“紙電聲”同步發行而今成為出版業的新常態。人民文學出版社從2014年起,開始涉足有聲讀物出版領域,推出了“人文讀書聲”,影響廣泛。2022年,喜馬拉雅發布的“百萬粉絲主播俱樂部”顯示,新經典、讀客、中信、磨鐵、博集等出版策劃機構的賬號皆有入選。
復合出版。以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的“現代紙書”為代表的線上增值服務,在業內影響廣泛。此類“出版+”操作,筆者暫時概括為“復合出版”。例如,濟南出版社的《紅色印記》探索“出版+元宇宙”,借助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區塊鏈、云計算、5G等多種新技術與紙書深度融合,構建多維應用場景,形成現實世界的數字孿生和重建。
玩轉私域流量。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帶貨成為一股新風席卷出版行業。許多出版機構及時調整思路,利用新媒體“出圈”。浙江文藝出版社直播團隊2021年6月正式組建,半年創造銷售額超600萬元、最高單場銷售額51萬元的業績。他們從本社圖書做到整個圖書零售市場,繼而向有文化特色的全品類百貨商品拓展,并規劃承接商務廣告,實現異業廣告收入。這為出版社在流媒體時代如何開拓營銷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知識付費、數字藏品、多元文創等。知識付費包括數據庫、專業知識服務平臺、在線教育等多種模式,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古典文學數字全文檢索系統”,一些出版社的線上付費課程都屬此列。隨著元宇宙戰略的落地實施,中信出版集團讓編輯參與到數字產品的開發和運營中,實現了編輯工作的全面轉型,以一套優質融合出版項目《山海經捉妖記》打響了入局元宇宙應用層數字藏品領域的“第一槍”。2022年6月22日上線之時,《山海經捉妖記》隨書捆綁的999份動態數字藏品已全部售空。
文藝類出版發行機構推進融合創新面臨的普遍短板
整體來看,文藝類出版發行機構的融合創新需要著力破解四個方面短板:
優質資源不足。無論是傳統出版,還是新型出版,優質內容資源始終是基礎和根本。
缺乏具有融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編輯轉型意識不強,路徑依賴和經驗依賴現象嚴重,編輯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行業發展不適應;二是缺乏具有互聯網思維和運營技術的專業人才。第一個層面需要“轉”,第二個層面需要“引”。
欠缺優質出版資源與先進技術賦能的融合創新視野、經驗,以及策劃能力。這個問題是編輯轉型滯后的集中體現,在出版操作中表現為手段有限、辦法不多。
圍繞出版融合的新型業態,微觀運行機制和評價機制支撐力度有待加強。對新型出版業態,要給予更明確的鼓勵支持政策和建立更寬容的容錯試錯機制。
另外,在具體實操環節,融合項目往往資金投入大,見效期長,短期收益少。
文藝類出版發行機構如何進一步創新發展
以優質內容生產為基礎,構建新型出版生態。傳統出版機構謀劃融合創新,內容思維是基礎思維,其次才是用戶思維、平臺思維、流量思維。一方面,聚焦優質出版資源,打造一個吸引優質作者的出版生態。這是出版機構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的核心工程,也是融合創新的基礎工程。另一方面,提高融合出版專業化水平,加快推動優質版權資源全產業鏈開發。建立作家版權資源庫,立足優質版權資源延伸產業鏈,不斷提升數字出版比重;積極引進影視、動漫、游戲等新業態,運用5G、VR、AR、元宇宙等新技術,打造集文學創作生產、影視產品轉化、游戲動漫產品開發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搭建具有孵化功能的聚合平臺,以優質IP內容為核心,提升轉化效能,實現一個內容資源多元開發、多次釋放價值。
以線上營銷為突破口,加快發行環節創新轉型。出版市場新的“二八法則”確立,發行環節的轉型持續加速,倒逼出版機構著力構建以線上循環為主體、線上線下雙循環的運營體系。一方面,渠道營銷平臺立體化:發力新媒體渠道建設,在短視頻和直播賽道打造基于該社營銷人才的“人設號”;聚焦私域流量建設,構建作家自媒體號、機構號等互聯互通的流量矩陣,探索新的營銷場景;建設視聽化表達體系,關注貨、人、場綜合匹配問題,催生“新發行”。另一方面,跨界融合成為新常態。現在各品牌、跨品類“聯名”已經成為重要的“出圈”方式。立足優質內容的跨界合作,帶來的產品新形態、銷售新場景。
以具體項目為抓手,強化技術賦能和平臺賦能,開創融合創新新格局。雖然電子書和有聲書在當下被業界劃歸為傳統業務,但因運營模式成熟,一直是文藝類出版發行機構常規融合動作。在此基礎上,課程化和視頻化方興未艾,漸成趨勢。這塊業務的當務之急是擺脫傳統紙書運營邏輯,以真正互聯網運營邏輯做好運營推廣,積極探索產品新形態、營銷新場景、商業新模式。一方面,切忌平均用力,以滿足用戶具體的閱讀需求為出發點,創新產品形態,精細化運營。例如,山東文藝出版社聚焦中小學生經典閱讀,打造“中外文學經典名著有聲庫”,在喜馬拉雅FM、懶人聽書FM等平臺上線,總收聽量突破千萬。另一方面,在構建“紙電聲”同步出版業態的同時,擺脫紙質出版依賴,以獨立數字出版運營模式推動傳統出版轉型。山東文藝出版社數字出版部編輯韓梓純在梳理過去出版品類時,發現17年前出版的圖書《我是法醫》與當下娛樂“刑偵熱”同頻,千方百計聯系作者取得數字有聲授權,進行了有聲轉化,上線喜馬拉雅3個月即回本盈利,在喜馬拉雅上的評分高達9.3分。
以編輯轉型為支撐,堅持系統觀念,守正創新。出版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是需要主要負責人親自部署、謀劃的“一把手工程”,也是需要全員參與、協同配合的“全員工程”。傳統出版產業生態被打破和改變,無論是具體的編、印、發、宣、供出版流程,還是一般書和教材教輔的出版,都在發生變化。領導班子應成為新型的出版生態的構建者和引領者,整體謀劃,使轉型各項舉措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微觀運行機制、評價機制、用人機制、激勵機制,支持創新,鼓勵創新,允許出錯,敢于容錯,鼓勵年輕人敢試敢闖;另一方面,加大培訓力度,打造各類培訓平臺,深研創新案例,打破習慣惰性,以具體項目為抓手,加速推進編輯轉型,尤其要發揮好青年編輯在市場把控和技術轉型方面的特長,把融合創新變為編輯的自覺行動,從而形成轉型合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編輯才是出版創新轉型的決定性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