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創意設計>

    創意設計

    首屆中國群眾文化品牌發展大會全面展現行業高質量發展成果

    2023-09-1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邱娟


    歌舞交融之中,數實相融之間,交流碰撞充分,城鄉一體推進,供需有效對接……9月13日,首屆中國群眾文化品牌發展大會(簡稱“品牌發展大會”)啟幕。作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論述精神的實際舉措,品牌發展大會以新、廣、精、深的宏闊視野,將各地具有代表性、影響力、啟發意義的群眾文化品牌聚攏起來,將全國有活力、底蘊、前景的活動及資源傳播開來,全面呈現了群眾文化品牌建設的最新進展,生動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

    引領發展 著力挖掘品牌多元價值

    品牌的建設蘊含民族的文化自信,是產品供給質量的直觀體現,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具體到群眾文化領域,品牌從意識、概念,到實踐,影響愈加凸顯,成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課題。基于此,品牌發展大會的舉辦方向明確、引領性強,對推進群眾文化應時應勢而為、向新向好發展意義重大。

    本屆品牌發展大會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指導,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和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成華區人民政府、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精準聚焦群眾文化品牌創新發展,以“創新提升品質 品牌引領發展”為主題,重點推出“會、研、展、演、購、游”六大板塊,發布群眾文化品牌建設最新成果,開展群眾文化品牌創新發展系列座談活動,展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典型案例,展演群眾文化舞臺藝術精品,推動群眾文化項目和文創產品供需對接,引導基層群眾廣泛參與群眾文化品牌創建與共享,聯動各方資源和智慧,將培育展示優秀群眾文化品牌落在實處,挖掘群眾文化品牌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價值。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長李宏表示,本次活動是新時期拓展群眾文化展示內容和范圍的全新探索,覆蓋包括公共文化在內的多個領域,可觀可感可購可游,最大限度貼近百姓生活,滿足群眾期待。

    美好接踵而至,令人應接不暇。品牌發展大會舉辦期間,“群眾文化活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發展”“公共文化新空間”三大類共69個優秀品牌,集中展現近年來我國群眾文化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的創新發展成果。這些品牌案例經嚴格遴選和專家評審脫穎而出,共同特點是導向正確、參與面廣、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知名度高、影響力大、體驗感強、群眾口碑好,在當地獲群眾踴躍參與,在全國具有示范引領效應。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白雪華表示,品牌發展大會是行業新平臺和品牌助推器。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將依托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聚焦主責主業,突出公益性,高質量建設文化館服務體系,打造新型群眾文化品牌,創新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在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創造新業績。

    作為此次活動的一大特色,優秀品牌的展示形式別具一格。各類別的品牌以特色歌舞、情景詩畫以及動感說唱、街舞等藝術形式有機串聯,并有相應展區。同時,四川省部分優秀群眾文化品牌活動也爭相亮相,體現出濃郁地域特色。

    本屆品牌發展大會舉辦期間,天府市民藝術節、“唱游無界”成都街頭藝人音樂匯、“繁星戲劇村”話劇展演、“大德如陽·民間藝術展演”、“藝游無界”成都街頭藝術沉浸體驗活動等輪番開展,讓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成都風韻,融入當地文旅生活。此外,全國45家有特色、有質量的群眾文化品牌文創產品還以“線下展銷+網紅直播”的形式,打造新場景,體現群眾文化品牌升級文旅消費的多元價值。

    凸顯優勢 擦亮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底色

    堅定文化自信,服務人民群眾,塑造精神品格。群眾文化活動一直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也是遍布城鄉的數萬個公共文化機構的重要服務內容。一方面,無論是演出、展覽、講座等活動,還是藝術普及、技能培訓等工作,都要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加以落地;另一方面,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是群眾共同參與的成果,是區域文化風貌和人文氣質的重要載體。

    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過去的一年間,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70余萬場,服務9.6億人次,其中,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覆蓋面尤其廣泛,深得群眾喜愛,體現了人民的創造力和旺盛的文化需求。

    比如擁有超億級傳播量的《一起向未來》廣場舞推廣活動、模式為全國各地借鑒的上海市民文化節、擁有著近43年歷史的麗水鄉村春晚、以動態化管理讓藝人在街頭“持證上崗”的成都街頭藝術表演等,入選和提名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的項目都站穩人民立場,經得起考量,代表著群眾文化創新發展水平,彰顯著區域文化魅力指數,成為區域重要文化符號。

    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副會長李國新認為,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化活動的鮮明特征。一般說來,品牌活動開展時間長、參與面廣、影響力大、引領示范效應突出。品牌發展大會將各地品牌活動薈萃,面向全國集中推介,是對群眾文化高質量發展的一次全面檢驗,是對群眾文化擔當新時代文化新使命的重要推動,更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新動能。“鋼琴音樂節、中國童話節等各地涌現出的新型活動,勝在特色鮮明、形式新穎、潛力巨大、帶動性強,值得深入探索。”李國新說。

    固本浚源 助力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發展

    回歸鄉土展新卷,固本浚源得新生。對于群眾文化品牌建設而言,漫漫歷史長河中積淀而成、凝結群眾生活智慧的民間文化藝術是源頭活水,也正因植根于人民生活、滲透城鄉肌理,群眾文化才有無限蓬勃的生命力,邁向無限深廣的遠方。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門技藝一片情。首屆品牌發展大會將“中國民間文化傳承發展”設為一大類別,擁有深厚底蘊和群眾基礎的左權民歌、銅梁龍燈龍舞、寶豐民間曲藝,以文化產業促文化傳承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華縣皮影戲、崇州竹藝村等紛紛入選,備受好評。以大會為契機,更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經驗做法得以推廣,群眾文化之本得到堅定守護,文化傳承使命得到扎實踐行,有利于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本屆品牌發展大會上還舉行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示范性交流展示活動,展示全國91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并發布全國首批186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高質量發展機會清單,推動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交流展示為平臺,吸引全國商業資源、智力資源、文旅資源等向廣袤的鄉土聚集,推動傳統文化與時代鏈接,煥發民間文化藝術活力。

    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看來,將“中國民間文化傳承發展品牌”置于群眾文化品牌創新發展的語境中,意義十分深遠。“民間文化藝術和群眾文化之間有天然的互生互促關系。能夠形成品牌的群眾文化活動基本都與民間文化藝術有密切關聯,蘊含著獨特稟賦和文化資源,被一方百姓視若珍寶。”楊乘虎還認為,諸多依托特定民俗而生成的民間文化藝術,通過群眾文化的品牌打造,能夠更好實現轉化與升級,在融入人民生活中釋放新的內涵與特質,還能夠創造新景觀,產生新創意,在促成資源新配置中釋放新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傳統技藝、文化活動在成為文化品牌的過程中,能夠拓寬民間文藝的傳承發展路徑,推動形成明星產品及其衍生品,更好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文旅融合,產生持久的帶動作用。”楊乘虎說。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孫若風認為,過去的鄉村文化品牌是能夠創造新價值的IP,打造群眾文化品牌,首先要以一代又一代鄉土文化品牌的打造者、守護人為師,遵循規律,深耕細做,接地氣,聚人氣;發展民間文藝,嫁接群眾文化,能夠把鄉村生活場景變成鄉村生產場景,把鄉村藝術變成鄉村文創,把節日變成每天過的日子。“在這一過程中,要處理好城鄉之間的關系,要到鄉村‘找文化’,城鄉一體‘興文化’,發揮城鄉各自優勢,形成‘前店后廠’‘前沿后方’‘前呼后應’的互動格局。此外,要順應數字時代的變化,把握線上與線下、網紅與品牌、流量與留量、社區與社群、時間與空間等各個層面的關系,再造群眾文化形式。”孫若風表示。

    陣地賦能 深化公共文化新空間品牌內涵

    從以公共文化館為主要陣地到各類空間創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近年來,全國各地涌現出來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美好見證,也越來越以其多彩建設思路、多元功能屬性、多樣運營模式開拓著群眾文化新局面,為群眾文化更好對接百姓需求增加了更多想象力。

    通過本屆品牌發展大會中的新空間品牌,人們不僅了解到許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的新服務,積極點贊文化綜合體、城市書房等新模式,還驚嘆于商圈、景區延伸出來的文化新體驗。

    從被稱為“北京最歡騰的四合院”的美后肆時,行至線上線下相結合、引領居民和游客融入“海派生活”的武康路街區“建筑可閱讀”,再到園林建筑風格的廣州市文化館,以及涂鴉藝術作品群規模龐大的黃桷坪涂鴉藝術街區……這些名副其實的“美”“好”“新” 特色公共文化空間,兼具人文關懷、審美品位、文化內涵和社會影響力,就在群眾身邊,述說著公共文化與人民生活的有機融合,詮釋了公共文化空間作為探索開展全民美育載體、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陣地、文明互建窗口的陣地功能,展現了新空間以文潤心、以文美城的品牌價值。“品牌發展大會是對行業組織創新發揮平臺樞紐作用的全新探索。我們希望引入更多優質社會資源參與群眾文化品牌建設,希望各類行業機構、民營企業以及其他專業力量等都能活躍起來,共謀發展,創新作為。同時,打開業界的發展視野,賦予群眾文化更現代、更時尚的形象面貌。”李宏表示。

    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符湘林認為,將新空間列入群眾文化重要品牌,體現了對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新顏值、新主體、新內容、新模式的肯定。“在新空間的建設運營中,硬件投入只是一個層面,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新空間的供給水平,實質是關注其為群眾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綜合效益。”在符湘林看來,文化新空間備受重視,背后更深層的支撐點是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新空間的長遠發展,需要不斷推動群眾文化格調品位的整體提升,接納文旅消費的新集聚,分析文化需求的新表達。

    “優質的新空間品牌總能吸引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體驗。”中國文化館協會副理事長王全吉認為,新空間的品牌價值主要體現在運營和內容方面的創新,由此帶來的流量常常能轉化為“留量”,讓群眾文化更有黏性。“本屆品牌發展大會還將目光投向鄉村文化空間,高度重視空間的公共性和普惠性,既能引導各方關注美好空間建設,又能促進優質資源合理布局,符合發展規律。這一導向,對于廣袤鄉村美好體驗的營造十分必要。”王全吉說。

    展望未來 持續孵化群眾文化品牌成果

    群眾文化首重群眾參與,強調群眾主體,更多是自下而上,尊重群眾創造。首屆品牌發展大會以品牌的概念和方式來觀察和丈量群眾文化,帶來的是對群眾文化評價機制的更新,使群眾文化走出規模效應這一傳統指標體系,走入扎根生活、資源富集、人民主體的多維象限之中,贏得更大創新發展空間。

    圍繞群眾文化品牌的培育與打造、新媒體傳播、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等方面,活動組織了相關研討活動,引導各方進行深入探討,廣泛參與群眾文化品牌創建與共享。業界專家一致認為,首屆品牌發展大會的舉辦,展現出較高的社會性,肯定了群眾文化的附加值,切中了群眾文化發展趨勢,創新務實、影響廣泛,有利于各地更好地掌握群眾文化品牌創新發展的方法論、全民更好地認識群眾文化品牌價值、全社會更好投身公共文化事業。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品牌推進委員會副主任劉瑛認為,此次品牌發展大會的召開向業界乃至市場釋放出強有力的開放信號,標志著以品牌化帶動群眾文化進入嶄新發展階段。“品牌即輸出特定文化觀點的產品及服務,群眾文化品牌的打造也將倒逼相關領域提升自身產品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劉瑛建議,就創新路徑而言,首先要在認知層面樹立品牌化思維。在此基礎上,發力服務創新,提升品牌的辨識度,進而推動觀念突破向應用突破轉化。關鍵是,群眾文化可主動引入品牌管理方法,善用市場要素,提升社會效益。

    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羅云川表示,以首屆品牌發展大會為開端,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將會同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持續開展群眾文化品牌研究、案例征集、標準編制、體系設計、宣傳推介等工作,推廣優秀案例,整體推進品牌建設,使群眾文化品牌擦得亮、叫得響,有口碑、有活力,出成效、出特色。

    “首屆品牌發展大會是一個新起點,有利于激發內生動力,孵化和提升各地品牌,產出和推廣更多群眾文化精品,提升品牌的能見度。”李宏指出,期待以此次大會為契機,進一步整合全國群眾文化品牌資源、豐富群眾文化品牌內涵、拓展群眾文化品牌空間、擴大群眾文化品牌影響、建立和完善群眾文化品牌遴選長效機制,以群眾文化品牌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賦能文化軟實力提升、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多元化文化需求,讓新時代新征程新群眾文化品牌遍地開花、亮點紛呈,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