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民畫的基因根脈始終在民間
日前,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新時代美麗鄉村農民畫展”在青島舉行。此次展覽展出的160幅作品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近年來中國農民畫創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縱覽這些參展作品不難發現,它們既散發著濃濃的原生態的“土味兒”,又反映了新時代中國農村的火熱生活——《環境好生態美》《美麗漁鄉象山港》表現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喜人成果,《紅土地》《古寨春滿園》描繪了風景如畫、恬靜優雅的田園風光,《彝鄉仙果奔小康》《小康路上又豐年》記錄了鄉村振興的美好瞬間和農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生動足跡。這些既充滿原生態氣息又頗具專業藝術水準的作品,彰顯了農民畫特有的藝術魅力,展示了中國農民畫全新的藝術風貌,昭示著一度被商業化浪潮過度影響的農民畫藝術,正在重新回歸民間性并煥發出新的藝術活力。
回顧歷史,大規模的農民畫創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不同于如今的美術創作,當時畫農民畫是一種由國家倡導、主流媒體推動、農民廣泛參與的群體性藝術活動。從1958年起,全國先后有100多個縣開展了有組織的農民畫創作,典型者如江蘇邳縣(今江蘇省邳州市)、河北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陜西戶縣(今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上海金山等,形成了新中國文藝史上獨特的美術現象。
改革開放后,農民畫的發展進一步趨于多元化,形成了特征鮮明的地域性畫派畫風,如以抽象浪漫著稱的束鹿農村壁畫(編者注:此處的“束鹿農村壁畫”為美術史上的概念)、延續了現實主義和寫實風格的戶縣農民畫(編者注:此處的“戶縣農民畫”為美術史上的概念)、以現代主義風格見長的金山農民畫。
21世紀以來,農民畫的創作主體日趨多元化,除了原來的農民畫師,大學老師、職業畫家甚至外國藝術家,都開始參與農民畫創作。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許多農民畫創作進入商業化運作的軌道,農民畫的風格和內容開始跟著市場走,而不再跟著創作者的內心走。
過度商業化導致農民畫規模化生產復制盛行,帶來的結果是千畫一面、原創性缺失、作品藝術水準下降。過度商業化還導致創作主體多元化。創作主體多元化雖然擴大了農民畫傳承者的隊伍,豐富了農民畫的藝術形式,但也帶來不少問題,比如很多創作者并非生活在農村,脫離農業文化語境的創作,割裂了農民畫的文化根脈,造成一些農民畫作品原生性不足。另外,一些農民創作者,缺乏專業指導,創作觀念落后,繪畫語言貧乏,作品缺乏創新性,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任何藝術都有其存在的獨特環境。一種藝術,脫離原來的社會土壤,就會丟失原本的文化基因,導致形式的內卷和異化。客觀地講,導致農民畫陷入轉型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審美、實踐、創作形式、表現主題等各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制約了農民畫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實踐價值、社會價值的發揮。
在此情形下,農民畫何去何從、如何轉型?
作為一種誕生于民間的藝術形式,農民畫蘊含著中華文明禮俗交融的情感內質,具有稚拙、天真、艷麗、生動、原生、空靈的藝術魅力。它既是中華民族獨特藝術思維、藝術風格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的藝術表達。不管創作主體如何變化,農民畫的創作者都應堅守藝術初心,農民畫創作都不應脫離生產生活一線。
從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國農民畫是一種基于多元審美和身份互動,處于持續變化中的文藝形式。在未來的發展中,農民畫創作者應致力于從不同視角抒發生活激情,表達藝術感受,用作品為不同社會群體進行審美對話搭建橋梁,如此既能延續農民畫大眾參與的創作形式,又能進一步強化中國農民畫的人民性特征。
從創作內容看,描繪農業生活和農村文化景觀,反映農民、農村、農業的變遷是農民畫始終不變的內容。新中國每一次社會變革,每一次文化和經濟轉型,都會投射到農民畫作品中。當前,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和農村迎來了又一次轉型。這種轉型會讓農村的社會結構、生產結構、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同時也為農民畫的轉型、創新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從宏觀層面看,為鄉村振興賦能,提振農民的文化自信,應成為新時代農民畫創作和發展的行動指南。從微觀層面看,農民畫創作技法、創作視角等的改變要跟得上農村社會變遷的速度,農民畫作品要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總之,誕生于鄉土中國、植根于民間文化、與鄉村社會的變遷緊密聯動,既是農民畫特殊的文化基因,也是其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顯著特征。農民畫的當代轉型應在日新月異的新農村建設中找到落筆處、發力點,在發現鄉村之美中重拾藝術靈感、重建情感依托,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大環境中賡續基因。
(作者:牛樂,系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責編:王連香、李楠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