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暑期,北京首鋼園迎來了天南地北的游客。以敦煌飛天壁畫為設計靈感,宛如絲帶滑過的首鋼滑雪大跳臺是游客不能錯過的打卡第一站,搭乘國內首屈一指的斜行電梯,抵達出發區48米平臺,便可感受運動員起跳前的同款視角。之后,游客還可以到冷卻塔里拍照留念,感受工業建筑的獨特魅力。首鋼滑雪大跳臺向社會開放以來,目前參觀游客已超過100萬人次。(據《經濟日報》9月10日報道)
一個舊廠區,能做什么?北京首鋼園區給出了一個答案。從北京工業輝煌歷史的見證者,到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和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的舉辦地,再到如今集文化、體育、科創為一體的新地標,首鋼園區的一次次蝶變,讓工業遺產煥發出新活力、展現出新光彩。
每一處工業遺產背后都有故事。一根早已冷卻的煙囪,曾是工業化歷程中驕傲的象征;一塊銹跡斑斑的鐵板,藏有幾代人汗與火的記憶。時光流轉,產業更迭,許多老房老廠完成了歷史使命。但那里的車間機床、一物一件,是珍貴的工業遺產,也是城市的文化富礦。這些工業文化資源,是“寶藏”而非“包袱”,值得認真傳承、發掘。
工業遺產的內容豐富多元,保護發掘工業遺產,不僅要“留下來”,還要“用得好”;不僅應“活”起來,還應“火”起來。今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明確支持利用國家工業遺產資源,開發具有生產流程體驗、歷史人文與科普教育、特色產品推廣等功能的工業旅游項目。這也啟示和提醒我們,擦亮塵封的工業遺產,并不是簡單翻新,而是要在創造性規劃和保護性開發上下功夫,展現其獨特的文化風貌。
近年來,我省在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涌現出一批利用工業遺產保護和改造實現轉型升級的案例。比如,石家莊市在城市更新中,就將石煤機老廠房改造成了石家莊工業文化展覽館,通過圖片、雕塑、聲光電演繹等形式,向人們全面展示石家莊工業發展的脈絡;唐山市通過對南湖采煤沉降區進行綜合治理,因坡植樹、依水擴湖,過去的“工業瘡疤”逐步變身為碧波蕩漾、草木蔥蘢的“城市綠肺”;邯鄲峰峰礦區近年來通過實施礦山、荒山、煤矸石山“三山同治”,推動礦山變青山、濁水變綠水、礦區變景區,走上轉型突圍之路……一個個鮮活案例,不僅生動反映了產業、企業的發展變遷,更展現出一個地方蓬勃向上的精神氣質。
保護并利用好工業遺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期待各地進一步總結成功經驗,在保護的基礎上更新,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保護利用工業遺產路子,讓更多工業遺產實現美麗“變身”、重新煥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