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6日 版次:B06
深圳商報記者涂競玉
還未踏進江蘇展區,先跟隨婉轉昆曲,開啟畫中巡游江蘇。主入口弧形大屏播放《新千里江山圖·錦繡江蘇》,時空折疊,光華穿越,長袖舒卷間秀麗的江蘇美景盡收眼底。在本屆文博會上,江蘇將組織47家優秀文化企業參展。
據悉,江蘇展區將集中展示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文化大數據、文化精品創作、文化服務等一批文化建設優秀成果。
江蘇文化產業馭“數”前行
本屆文博會,江蘇展區現場4層書架壘滿《江蘇文庫》出版物。據悉,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自2016年啟動,計劃用10年時間,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3000冊,目前已出版1002冊。《江蘇文庫》收錄了大量展示江蘇各地文人著作、風景名勝、風土人情和生活圖景的圖書文獻,顯示了江蘇人的鄉土記憶。
如此浩瀚的書籍,并非只能通過紙質本閱讀。來到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展區,在《江蘇文庫》數據庫,可一鍵通曉千年文脈。通過時間、地點、人物、書目信息等知識元的關聯,將古籍文獻、學術研究成果、知識條目有機結合,建立立體化知識系統——數字化的圖書,實現了比紙質版更強大的功能。
除此之外,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還展示數字中國·大運河文化數字資源庫和大運河、長江文化研究出版物。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投資千萬元,歷經近10年,組織權威專家修纂的《中國運河志》,配套建設“數字中國·大運河文化數字資源庫”,立體開發、融合發展、多元發布,建設權威、專業、全面、智慧的大運河文化知識基礎服務工程。
廣電媒體融合解鎖更多新玩法
在江蘇廣播電視總臺(集團)XR虛擬演播室,來一場莫高窟沉浸之旅,互動體驗如臨其境;與虛擬數字主持人互動,了解江蘇廣電數字化成果和內容產品。通過新的技術和手段讓內容產品有新意,實現主題性文化內容產品的全媒體有效傳播。
江蘇文投集團在文化數字化領域持續發力,開發出新應用、新場景,拓展新生態。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是集數字治理、內容聚合、供需對接、產業促進等功能于一體的云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搭建了“一云五端”平臺體系,已發布各類圖文視頻資料逾8萬條,上線文旅產品3萬多個。
大運數字文化旅游元宇宙,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的元宇宙平行版。牽手江蘇蘇州平望古鎮,針對游客、原住民和平臺用戶需求,提供數字世界里的場景、風物、人文,構建起數字時代線上文旅新入口,在文博會現場為觀眾提供展示體驗。
“非遺”國潮出圈喚醒傳統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文博會江蘇展區展示了南京絨花、大豐瓷刻、徐州香包、蘇繡、宜興紫砂陶等9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遺創新、包容、凝聚、延續的特性一覽無遺。
由蠶絲為主要原料制作的南京非遺——絨花,色彩富麗、造型精巧。本屆文博會,南京梧翊凰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展出更具現代審美的絨花作品,擺件、畫框、團扇,形式豐富多樣,展現出絨花工藝的千姿百態。
非遺傳承人梁雪芳自幼隨母親學刺繡,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進行纖維藝術研究,以自然感悟與積年的藝術素養,創造獨屬于自己的作品,被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收藏。
文博會現場,還展出了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湯宣武、徐飛約20件紫砂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