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人才九條”激起鄉村振興“青春風暴”

    2023-09-0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邱娟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這其中,人才振興是關鍵。目前,鄉村文藝人才缺乏、專干不專現象較為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四川省綿陽市發揮首創、實干精神,借鑒浙江嘉興“村級文化專職管理員”等的實踐經驗,秉承著“用好用活編制”的原則,建立了市級統籌的“編制池”,以儲備人才專項事業編制的形式,靈活用人用編,創新實施鄉村文藝人才引進計劃,充實基層文藝人才隊伍,激活了鄉村文化振興的“一池春水”——

    2022年,四川省綿陽市啟動鄉村文藝人才招引工作,出臺《關于支持鄉村文藝人才隊伍發展的九條措施》,整合100名縣級事業編制擴充鄉村文藝人才隊伍,為鄉村繪就了一方文化振興的好風景,也在廣袤的田野上種下了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希望。一年多時間里,100名平均年齡25歲的文藝人才進駐鄉村,刮起一股青春風暴,激活了鄉村文化振興一池春水。

    引人才

    活用“編制池”為文化發展蓄力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為聚天下英才,2022年4月綿陽出臺“人才十條”政策,設立1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拿出“真金白銀”面向全國開啟專項引才活動。

    “人才興市”大戰略下,基層文化也盼來了久違的“及時雨”。2022年8月,綿陽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綿陽市文化廣播電視旅游局、綿陽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等六部門聯合出臺 “文藝人才九條措施”,廣招文藝“千里馬”,為鄉村振興引入專業力量。

    在綿陽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的印象中,如此大規模地進行文藝人才招引在當地尚屬首次:“這樣的力度全國也不多見。”

    如何解決編制問題?該負責人介紹,秉承“用好用活編制”原則,綿陽創新建立了市級統籌的“編制池”,以儲備人才專項事業編制的形式,靈活用人用編,統籌招引、統籌安排。經過多輪優化,最終為文旅部門統籌調劑了縣(市、區)、園區100名縣級事業編制。這一步,為培育一支藝術門類全、梯隊層次完備的鄉村文藝人才隊伍奠定了基礎。

    政策優厚,誠意滿滿,綿陽市拿出了真金白銀為鄉村文藝人才發放5萬元至30萬元不等的安居補助,并為符合條件的引進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配套政策,保障鄉村文藝人才安心扎根基層,真正心無旁騖地干事創業。

    好政策加持下,綿陽市最偏遠的平武縣順利引進了12名急需的鄉村文藝人才。“以前招引文藝人才很難,這批人才來了后,對于全縣的文化隊伍培育、文化展演、文化交流、文化創作等方面,可以說下了一場‘及時雨’。”平武縣文化館館長趙耘對如今人才隊伍的“高端配置”十分滿意,“各個專業門類力量都有了,下鄉演出的節目類型也多了,老百姓非常喜歡。”

    同樣滿意的還有鄉村文藝人才毛盛垚的母親,遠在陜西的她電話里囑咐兒子扎根并熱愛“第二故鄉”,好好干事業。

    育人才

    三個“三分之一”培養文化“多面手”

    “三分之一時間走村串巷開展小型文藝演出,三分之一時間實施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免費開放,三分之一時間進行鄉村文藝采風創作。”綿陽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機關黨委書記周大文分享了鄉村文藝人才三個“三分之一”管理模式。

    從推進實踐來看,通過今年上半年大量的基層文藝演出和集中演練,鄉村文藝人才正在向“多面手”發展。在周大文眼里,“縣管鄉用”讓這些人才在基層實踐項目中學到了真本領,在跨區域的合作中彼此互學互鑒,他們以“鄉村文化指導員”或“鄉村文化小分隊”的實踐模式活躍在基層,成長非常快。

    鄉村文藝人才引進的起點是大學本科學歷,綿陽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人事科科長龐倩怡直言,報考人數大大超出了最初的設想,僅2022年第一批鄉村文藝人才引進專項計劃46個崗位就吸引了800余人報名。

    為了給鄉村文化振興招到最合適的人才,專業技能被放在了考核招聘的首位,選拔設置了面談、專業能力測試和才藝展示等流程。“選出來的人才縣(市、區)反響很好,所以今年各地繼續引進人才的積極性很高。”龐倩怡說。

    分批組織崗前集中培訓、專業技能培訓和業務拓展培訓,定期舉辦“綿樂薈”等交流展示活動,分享各自融入鄉村、服務基層的心得體會,展示藝術創新成果,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為促進引進人才更好更快成長,綿陽的人才招引“后半篇文章”做得很細,當地建立了動態管理機制,定期了解他們的工作狀態和生活需求等多方面情況。

    “在機制和政策上破題,‘縣管鄉用’讓人才有了歸屬感;在管理上突出行業特點,形成讓人羨慕的專業隊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委員會專家李兆權看來,綿陽支持鄉村文藝人才的九條措施把握到了“以人興文”的根本,找到了人才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體現了基層的首創精神,做好了“實”字文章,破除了困擾基層多年的“專干不專”問題,讓藝術人才回歸文化隊伍和陣地的本源,也讓這批有情懷的文化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值得推廣和借鑒。

    推人才

    廣闊舞臺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隨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鄉村成了藝術人才成長新的舞臺。

    “哦羅伊喲耶……”風景秀美的北川羌族自治縣石椅羌寨傳來嘹亮的羌族酒歌,一群身著特色民族服飾的鄉村文藝人才正在為即將在8個羌寨舉行的“村歌會”宣傳造勢。

    北川縣文化館館長徐正斌對他們每個人的才藝如數家珍。結合每個人的專長,一份份接地氣、入人心的文化大餐被送入鄉村。

    近年來,北川石椅羌寨成了鄉村文旅熱門打卡點。鄉村文藝人才王莉鑫開啟了系列講故事技巧培訓,培養寨子里的基層從業人員當好本地文化“解說員”。本身就是羌族的鄉村文藝人才陳明海則發揮所長,自創了一套語音標識記憶法教北川當地人說羌語唱羌歌,傳播民族地區文化。

    為了讓群眾享受到更高品質的“文化大餐”,鄉村文藝人才們紛紛登臺亮出了自己的“拿手菜”。在游仙區,寇詩雨多年的芭蕾舞功底有了用武之地,她創排的《春天的芭蕾》在當地的群眾舞蹈大賽決賽中取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

    “聯合出品”的公共文化服務合作創新模式為鄉村文藝人才提供了更高更大的舞臺。綿陽市文化館館長許志鴻介紹,在剛剛結束的四川省第八屆群眾廣場舞集中展演中,綿陽創新整合安州區、江油市、梓潼縣30名鄉村文藝人才和基層文藝骨干參演的舞蹈作品《家鄉的味道》獲得二等獎,并成功入圍2023年全國廣場舞展演——廣場舞大會西南五省德陽片區大會。

    跨界融合,區域聯動,抱團發展,為人才搭建的各類平臺激發了他們的內在活力。截至目前,鄉村文藝人才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研究等課題13個,參與草編、羌繡等市級鄉村文旅能人項目29個,創排各類文藝節目110余個,承擔交流學習、定向研修、實踐鍛煉等培訓18次,參加“綿品出川”等推廣活動8批次,參與各類文化惠民演出160余場次,組織鄉村群眾文藝輔導5萬余人次,受到各級主管部門肯定和廣大鄉村群眾的好評。

    重人才

    合力“種”出基層文化千軍萬馬

    100名鄉村文藝人才活躍在綿陽的各個鄉鎮,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為更好地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鄉村文藝人才還直接走上街頭、廣場進行小型文藝表演,給群眾送上專業水準的文藝節目。“現在經常能看到這樣優秀、上檔次的節目,我覺得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看完演出,市民敬清波難掩激動地說。

    一年多以來,通過兩批鄉村文藝人才引進工作,當地已經初步形成一支文藝門類較齊全、相對穩定的鄉村文藝人才隊伍。綿陽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靜介紹,今年下半年將繼續為鄉鎮(街道)補充基層文化專干力量,實現“一鄉鎮一文化專干”的目標。她透露,在鄉村文藝人才管理和使用上綿陽市還將出臺一系列政策,打造鄉村文藝人才特色品牌,助力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激活鄉村發展內在動力。

    “要讓鄉村文藝人才成為‘種子’,讓‘種子’帶動千軍萬馬。”張靜表示,除了引進新鮮血液,綿陽還將在整個文旅行業培養“鄉村文化能人”“文博講解能人”和“文旅傳承達人”等人才,推動全行業人才的專業化進程。推而廣之,當地還計劃發動全社會文化愛好者、窗口服務人員、網絡主播等成為文旅志愿者隊伍,推介綿陽文化旅游資源。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健全引才機制,文藝的種子就扎根下來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點贊了鄉村文藝人才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綿陽樣本”。該負責人表示,文藝創作源于生活,專業的文化干部下沉到基層更能創作出貼近生活的好作品,也能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獲得感和幸福感。此外,年輕又充滿活力的鄉村文藝人才在基層還充當了“文化指導員”的角色,能夠帶動群眾文化團隊用先進的文藝占領陣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種”出一方文化好風景。

    更多激發基層文化人才活力的新政正在推出。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關于在全省開展群眾文化專業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工作的通知》,專門建立了面向鄉鎮、脫貧縣、國家和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民族地區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制度,進一步暢通了基層文化人才的職稱評審通道,助力鄉村振興。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