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深圳文博會>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會是“文化第一展”城是“最佳代言人”

    2023-09-05    來源:深圳商報    編輯:劉穎

    2023年06月06日 版次:B01

    本報首席評論員胡蓉

    最美好的相守,是雙向奔赴、彼此成長、相互成就。

    回看文博會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這句話不只適用于人與人的交往,也非常適合描述深圳與文博會共同創造的發展佳話。

    把時間的指針回撥到二十年前:2003年,在中國推進文化繁榮發展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下,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戰略,并結合其產業發展特點和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決定從2004年開始舉辦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文博會自此扎根深圳,一座城市與一場盛會的相互成就之旅自此開啟。

    經過19年的深耕,文博會的展示規模從首屆的4.3萬平方米增加至如今逾12萬平方米;展商數量從首屆的700多家增加至本屆的3596家;參觀參展的國家和地區從首屆的10多個增加到第十九屆的108個;至今,文博會累計成交總額超過2萬億元……展會規模、觀眾數量、交易成果的連年攀升,讓文博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輻射力越來越強,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

    作為文博會的舉辦城市,受益于文博會的平臺支撐和帶動作用,深圳也成為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效應的“最佳代言人”。

    2004年,首屆文博會舉辦之年,深圳將文化產業列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文化產業增加值開始了飛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2600億元,在全市GDP的占比超過8%;深圳也被國務院評為首批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的10個城市之一。

    每屆文博會的舉辦,讓深圳企業成為最直接受益者。借助地利之便,它們能夠近距離感知文化產業發展最新趨勢,更快更充分地參與各類重大活動。19年間,深圳創意設計、動漫游戲、數字文化等行業乘風而起、借勢而上,涌現出一批全國知名文化企業;文化產業集聚效應在深圳日漸顯現,目前深圳共有市級以上(含市級)文化產業園區71家,合計營業收入超過1500億元;深圳的設計行業在全國一路領先,深圳也成為國內第一個被授予“設計之都”的城市。

    文化產業的繁榮還為深圳帶來了巨大的溢出效應。城市文化軟實力因優秀的文化出品而聲名遠播。原創精品舞劇《詠春》自3月啟動全國巡演,所到之處廣受歡迎;“深圳出品”電影《鄧小平小道》《奇跡·笨小孩》雙雙獲得第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展現了深圳文化產業的實力與深圳精神的風采。

    文化氛圍的濃度提升,豐富了市民生活、提振了大眾消費。今年以來,深圳重磅演出好戲連臺,各類文化活動接踵而來。前不久舉辦的草莓音樂節,吸引3萬余人涌入梅沙海灘,帶動起交通、餐飲、周邊和市集產品等許多消費新場景,也讓鹽田的酒店一房難求。

    雙向奔赴,共創雙贏。文博會強有力的推動,讓深圳從文化立市邁向文化強市;深圳則以耀眼的數字與發展,讓有著文化產業“推進器”和“加速器”之稱的文博會更具盛名。

    成功從來不會唾手可得。是深圳的矢志創新,不斷提升展會規模與品質,才造就了這雙星輝映的綺麗風華。

    文博會年年有突破、屆屆有驚喜。從實現全國政府組團,到設立“一帶一路”國際展區,深圳不斷擴大文博會的國內國際“朋友圈”;從擴容線下展館,到打造數字文博會,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舉辦,文博會向著“永不落幕”的目標堅定前行;從推動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度交融,到大力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首次設立“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文博會不斷用科技為產業賦能,引領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從舉辦重磅信息發布、路演、洽談、簽約等重大配套活動,到攜手抖音打造“文博會直播消費季”,文博會始終以促進交易為核心,鍛造出文博會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深圳與文博會,已然成為相生相長的“共同體”。自首屆起,文博會便開始“試水”分會場機制,當時只有大芬油畫村一家分會場。今年的文博會分會場數量已達64家,遍布深圳眾多街區。這些分會場不僅是文化產業的集群和孵化地,也成為深圳市民日常享受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間。

    這種交融無間的場景,最能反映深圳與文博會的美好相守——同心同德、共勉共進,攜手向著更好的未來砥礪前行!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