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3年06月06日 版次:B04
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將于6月7日至11日舉辦。本屆文博會首設數字中國展區,推出數字文創產品,突出國際化水平,提升文化產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本期“思與辨”就這些話題進行討論。
■主持人:王玥
■嘉賓:周建新(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
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博導)
江玉琴(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首設數字中國展區,展現我國未來發展數字文化產業的決心與信心
主持人:本屆文博會在數字文化館(9號館)首次設立“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主題展區。首設數字中國展區,推出數字文創產品,釋放了什么信號?
周建新: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數字中國展區。首先,說明了我國對數字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數字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文博會通過數字中國展區,為數字文化產業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釋放出了我國未來發展數字文化產業的決心與信心。
其次,數字中國展區展現了我國在數字文化產業方面的發展成就。數字中國展區匯聚了國內優秀的數字文化企業,展示了在數字技術、數字內容、數字平臺和數字文創產品等方面的最新產品與項目,涵蓋了影視、動漫、游戲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了我國文化產業在數字技術運用方面的成果。
再者,彰顯了我國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創新的融合路徑。數字中國展區不僅展示了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也展示了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新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最后,體現了新時代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戰。數字技術不僅給文化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空間,也給文化產業帶來了新的問題和困境。
李長安: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這也是打造“數字中國”和“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近些年來,數字文創產業異軍突起,成為數字文化中一道靚麗的風景。本屆文博會首設數字中國展區,推出數字文創產品,有助于深化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讓更多的中國文創產品有機會走出國門,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新載體。
江玉琴:本屆文博會首設數字中國展區,推出AI時代的數字文化創新展覽,呈現了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貫徹《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打造綜合性數字文化展示平臺,進一步落實文化數字化工作,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二是以文化數字化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為國家文化整體建設賦能,推動文化新模態、新形態建設,開辟重塑文化生態傳播方式,搶占文化創新發展制高點。三是以數字文創實現文化資源的高質量開發與傳承,推動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競爭力,以此進一步探尋城市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途徑。
本屆文博會突出創新和國際化
主持人:本屆文博會吸引了50個國家和地區、超300家海外展商線上線下參展,其數量和質量都將恢復到疫情前最好水平。在您看來本屆文博會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江玉琴:本屆文博會一大亮點是線上線下結合的“元宇宙”展館新模式與數字化文創產業新模態展示。“元宇宙”展館通過網絡化、智能化新技術兼容現場與賽博展館,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共同參觀,并致力于推動有意向雙方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而數字化文創產業新模態體現在“數字中國——AI時代的文化創新”展示中,讓參觀者從數字化模態中重新認識文化發生、發展、繁榮與更新之路,加深人們對技術與文化的融合理解,發現文化數字化傳播之新路徑。
李長安:本屆文博會具有突出交易功能完善、突出國際化水平提升、突出數字化應用、突出展示內容創新四大亮點。其中,通過強化網上交易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數字文博會”是其中最大亮點。
周建新:本屆文博會最大的亮點是創新和國際化。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辦展的創新。另一方面是內容創新。此外,本屆文博會吸引了眾多國家參展,體現了中國文化與全球文化交流的發展新理念。
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提升文化產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主持人:文博會為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注入動力的同時,也助推深圳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對于深圳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您有何建議?
李長安:深圳是一個文化產業發達的城市。《深圳市文化產業高質量規劃(2021-2025)》,提出通過增強兩大核心動能、強化五大發展支撐、實施四大行動、打造十大增長極,形成深圳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
江玉琴:未來深圳的科技產業可與文化產業做更深度融合。除整合深圳現有旅游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設影視文創基地外,還可進一步開拓建立并深化科幻創作、教育、研究、學習、影視、生產等系統化產業。此外,可借助新技術進一步整合深圳海洋城市文化遺產。再次,將新技術文化融入市民生活,建設新社區文化,在群體性文化實踐和符號過程中增強市民歸屬感和凝聚力。
周建新:一是要堅持創新驅動,提升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深圳科技創新的優勢,加大文化與科技、金融、教育等領域的跨界融合,培育更多的新型文化業態和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二是要擴大“朋友圈”,拓展國際國內市場。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推廣深圳文化品牌和形象,提升深圳文化產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三是要培育創新創意人才,夯實文化產業發展基礎。四是要賡續城市文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堅持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促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將人居空間與文化空間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