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藝術產業>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書畫為橋,助香港老人追尋“詩和遠方”

    2023-08-23    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 張 婷    編輯:黃麗

    羅楊(左)與譽世英(右)共同揮毫,為深厚友誼留下珍貴墨寶。 主辦方供圖

    “雖然知道自己不夠專業,但看著我寫的字能來到祖國首都,在專業的美術館里展出,感覺又驕傲又幸福!”站在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美術館內自己的書法作品旁,70多歲的香港老人王德秀一開口,分外滿足的笑容就在她的臉龐綻放開來。

    這是“堅定文化自信 共鑄中華復興——香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書畫作品展”上的一幕。8月10日,24位老人從香港乘高鐵抵達北京,參加由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和該研究會單位會員香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精心舉辦的展覽,體味一段別樣時光。

    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創建于1984年,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業務主管的國家一級社會組織,旨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書畫藝術事業健康發展、豐富老年文化生活。作為該研究會單位會員之一,香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現有個人會員133人,他們來自香港各行各業,都是愛好傳統書畫的老年人。此次到北京觀展的老人是該會的會員代表。活動上,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長羅楊與香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長譽世英共同揮毫,為內地與香港老人之間的深厚友誼留下珍貴墨寶。

    文化同根,中華同夢。在展覽現場的墻上,掛滿了香港老人一筆一畫繪出的對祖國的熱愛和祝福。此次展覽共有53位香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參與,其中80歲以上的有8位。展出96幅內容豐富的書畫作品,其中45幅是繪畫作品,山水、花鳥皆備;51幅是書法作品,篆、隸、真、行、草齊全,體現了會員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愛港情懷。

    “聽說能進京參展,大家心情愉悅,格外用心,許多會員幾易其稿。還沒等來京,有一位80多歲的先生突然去世了,為實現他生前所愿,他的作品被我們寄到了北京,就掛在那里。”譽世英指著展廳中的一幅畫,對記者介紹著。

    老人何鳳君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此次她有兩幅水墨畫參展。“《生生不息》的靈感來自九寨溝的水,《大浪滔滔 一瀉千里》的靈感則來自黃河。”作為香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的秘書長,何鳳君習畫已有20多年,談起書畫創作滔滔不絕:“我愛畫水。在我眼中,水有時恬靜、有時澎湃,既溫柔又活潑,千變萬化。水墨畫中畫水用留白之法,甚妙甚美。此外,我受恩師林述槃的影響,喜歡畫黃河、長江。期望以后能以水為題,不斷創作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山水畫作品。”

    “感覺自己以前就像一張白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知甚少,自從入會學寫書法,才真正體會到它的博大精深。”看著展廳內掛著自己的書法作品,老人陳麗云有些羞澀地說。1994年,她從廣西嫁到香港,文化基礎還是在內地打下的。到香港后一直忙于工作,如今退休了終于有時間享受文化生活。“書法是值得學習和追求的藝術,通過書寫,古典詩詞里的真善美是滲透到我心里去的,對身心健康有著長久滋養。”陳麗云說。

    “到處是美景”“非常現代化”“人人都愛笑”“每個人似乎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很有干勁兒”……談笑間,老人們紛紛講起近年來在內地旅游時的所見所聞,眼底有藏不住的欣喜和羨慕。

    為滿足老年人對高質量“銀發生活”的美好期待,提供豐富優質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必不可少。記者了解到,在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的指導下,該研究會各地單位會員與香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多次攜手舉辦書畫聯展,促進文化交流,助力香港老人追尋“詩和遠方”。

    內蒙古大草原、吉林長白山……這幾年借參展契機,老人們一路灑下歡笑,收獲創作靈感,祖國的親切和文化的共鳴化入心中。“今年我們要去太行山!”何鳳君說。臨行前,老人們拉著印有“香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北京書畫展暨太行山之旅”的橫幅,面對鏡頭笑得一臉燦爛。

    以書會友、以畫寄情。“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將繼續致力于推動老年書畫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不斷拓展書畫學習與創作的業務外延,以書畫教育培訓、書畫技能競賽、文化研學旅行等具體業務內容,幫助更多老人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愿望。”羅楊說。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