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市民游客來到文博會南頭古城分會場游玩打卡。 本版圖片均由深圳晚報記者 李超 攝
▲古城內的新安縣衙遺址。
▲古城內文創產品琳瑯滿目。
■ 深圳晚報記者 李超
實習生 華夢晴
一座千年歷史的古城,一座座布滿歷史痕跡的城門,一間間各式各樣的小店,構成了一個年輕且富有活力的南頭古城。更新改造后的南頭古城,以“粵東首郡、港澳源頭”的定位成為城市文創新名片。
近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展,南頭古城連續三屆成為文博會分會場,開啟了新的消費場景,具有千年歷史的南頭古城以一個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文化創意業態多元的姿態,融入文博會,成為城市文創新名片。
千年古城煥新顏
成為城市文化名片
位于南山區的南頭古城,又稱“新安故城”,地處珠江入海口東岸,自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設置東官郡起,至今有近1700年歷史。被譽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粵東首府、港澳源頭”的南頭古城是深港歷史的起點,也是深圳城市的原點,見證著深圳中心的“遷移與回歸”。
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與人文軌跡,昔日的南頭古城連接起了深圳的“城”與“村”,形成了獨特的城中村文化,密密麻麻的“握手樓”與文物建筑交錯著,分布復雜。“這里還沒改造前,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老化的電線隨處可見,走過還有一些刺鼻的味道。”曾居住在南頭古城附近的剪影非遺傳承人劉期培說道。
2020年以城中村為基底的南頭古城從雜亂的城中村搖身一變成為深圳的文化名片,更被列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之首。目前,古城內分為歷史懷舊區、藝術文化體驗區、品質生活區、文化創意區多個區域,成為必經打卡點。
新舊融合煥光彩
包容文化獨具特色
改造后的南頭古城,演變成了一個歷史人文街區。南街由眾多的微型博物館,以及文創與設計類的商鋪組建而成;北區則劃分為創意類辦公聚集地;游客居民較多的東西街則是以消費類以及潮流類業態為主。
文博會期間,古城再次迎來客流高峰。深晚記者走訪時看到,南頭古城目前有40余家特色門店,其中不乏多家新穎的商業門店以及老字號餐飲。在餐飲上有粵港澳經典老字號,也有西式人氣甜品店;在休閑娛樂方面,有炫彩繽紛的黑科技店,也有各式各樣小眾的文創店,為古城營造出文藝休閑格調。
2021年,在古城改造后,劉期培受邀將剪影文化帶入古城,而對于古城印象仍停留在城中村的劉期培一開始也滿是抗拒,“他們邀請我先來看看古城的新面貌,一看很驚喜,新的古城早已不見之前的逼仄昏暗,所以當場我就決定以這里作為我展示剪影文化的新址。”
“在古建筑里體驗到千年的傳統文化,讓我們更深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游客小林說。“重生”后的南頭古城有古老的傳統文化,也有新的潮流,而剪影等傳統文化藝術也在南頭古城里散發著獨特的韻味。
去年8月,入駐南頭古城的Z·P.ILOT黑科技旗艦店,是古城里客流量最多的店之一。其炫酷的門店設計以及店內200多個充滿科技感的產品在古城里顯得尤為突出。“我們在開店選址時也考慮過其他地方,如大型商場等,但古城與潮流科技的反差感更吸引我們,最終選擇在古城里開設旗艦店。”Z·P.ILOT店員說。
因文博會煥發新活力
古城商家客流激增
事實上,南頭古城的重塑與文博會的開展密不可分,也可以說是深圳文化氛圍升級的縮影。2021年,劉期培剛來古城開店時,南頭古城首次作為文博會的分會場,舉辦了兩天主題文化市集、4個主題展覽及多場配套活動,受到不少市民關注。“剛開始來古城時,客流還不算特別多,但文博會開幕后,游客明顯就多起來了,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個地方。”劉期培說。
劉期培的店面坐落在古城的不顯眼處,店外是以黑磚砌成的磚墻,店內則是古色古香的家具,而在木制架子上擺滿著他的得意作品。劉期培告訴深晚記者,在過去的“五一”假期,古城迎來了一大批民眾,那段時間自己每天都要給100余個游客剪影,而慕名來參觀的更是多不勝數。“因為古城,我的剪影被更多人認識,辛苦一點我也覺得值了。”劉期培笑稱。
今年南頭古城打造以“青年、潮流、包容”為亮點的文博會分會場主題,聯動不同青年文化品牌資源,圍繞寵物文創經濟推出寵物文創地圖打卡、流浪動物領養日、愛寵導覽日等活動以塑造寵物友好的街區氛圍和特色文化消費場景,吸引了更多游客到訪。
多元業態齊聚的南頭古城,每逢節假日,人流如織,居民游客紛紛前來打卡,品嘗美食或者看展休憩。而隨著文博會的開幕,近期古城內的游客更多了,走訪中,不少商家向深晚記者透露,近期門店整體客流增加了一半以上。以往參與到文博會現場展示剪影魅力的劉期培,此次文博會期間選擇留在古城,“在哪里都不會限制我的發揮,我也期待剪影能在古城里散發新的色彩,也希望我的作品可以為文博會添光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