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APP?深圳大件事
原創
2023-06-05 18:57
南都訊記者黃璐 坐落于龍華觀瀾的鰲湖藝術村,是深圳這個國際大都市里一處充滿別樣生機的藝術古村社區。十余年來以此為輻射點,藝術在扎實地生長蔓延,為周邊村落和園區帶來不斷的新生力量,鰲湖藝術產業集聚區(大鰲湖)已初顯其形。6月9日,以“連綿的線/重塑視野”為主題的第十九屆文博會鰲湖藝術產業集聚區分會場即將開幕。屆時,延續半月的三大版塊活動——博覽與展覽、歡樂新生、探討與追尋,將以綜合展覽、學術交流、藝術設計體驗及交易等形式,串聯起鰲湖藝術村老村區域、以及鰲湖的藝術力量輻射到的堅美文化創意產業園、俄地嚇古村等,“大鰲湖”點亮多個藝術古村和產業園,展示其近年來的藝術產業探索實踐。
空間集合展——新店空間外觀
關于鰲湖的文獻——啟明學校展覽現場
以展覽呈現鰲湖發展,延續在地藝術的創作試驗
鰲湖村,位于深圳龍華區觀瀾街道牛湖社區,因湖得名,始建于約1706年,是清代深圳典型的客家古村落,具有300多年歷史。
2012年,由藝術家鄧春儒發起,一群藝術家們相繼走進這里進行創作,形成了鰲湖藝術村。以此為起點,在主管部門的關注和支持下,鰲湖村不斷生長,形成了藝術家工作室、文創產品商店、文創產業園區、文化古村落等多種形式和業態集聚的“大鰲湖”藝術產業集聚地。
空間集合展——新店空間展覽現場
堅美文創園區的“本藝術空間-202藝術實驗室”
從鰲湖到大鰲湖,從藝術家群聚到藝術產業集群化,十余年來藝術在此多元生長,與商業的良性融合,賦予了藝術社區更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博覽與展覽”版塊從《連綿的線·空間集合展》、《來自空白時空的物件》和《重塑視野·關于鰲湖的文獻》三個展覽呈現此發展。
立足當下,《連綿的線·空間集合展》展示鰲湖當下的橫截面。展覽特邀開放古村內多個特色顯著的藝術空間,如葉文和張利華的藝術家自有空間青及空間、美國藝術家KenMalson創辦的龍眼空間、社交媒體上人氣頗高的黝吾藝術店等。
藝術家自我空間是什么?在葉文看來,它是藝術家對外的窗口,也是實驗場,它同時滿足了藝術家作品對外呈現、交流及藝術家對創作自由度的渴求。在鰲湖,他與同為藝術家的太太張利華以“更加自我、更加人性”的方式從事藝術創作,并把自我空間看成是省心的棲息地。
本次活動還延續了鰲湖在地藝術的創作試驗。《連綿的線·空間集合展》之一的“新·店空間”,將原本客家舊居的各個空間聯通,保留客家排屋的特色又使之更適合藝術展覽。在此,一些藝術家們將在地物料進行二次創作:馬賽克是城中村最常見的外墻面,范詩磊將其與全球化商品社會里的產物進行組合碰撞,形成裝置作品;以舊式學校課桌為媒介,鄧春儒植入“風車”的圖形排列,當微縮版風車隨人力轉動,卻給都市里的上班族“這是工位”的聯想。
回溯過往,《重塑視野·關于鰲湖的文獻》搜尋各個時期的作品和物品,讓觀眾在文獻展中逐步了解大鰲湖的人文歷史和藝術實踐脈絡。“這不僅是一次展覽中的全方位展示,更是關于鰲湖點滴發展的歷史見證和存檔”,策展人王亭表示。
用藝術產業為古村升級,打造國際化藝術創作社區和文創研發中心
經過十幾年步履不停的實踐,鰲湖已不再局限于一個老村,以鰲湖藝術村為中心,文化藝術的生長激活了周邊古村的微更新,甚至帶動周邊舊廠區向文化園區轉變。
藝術在鰲湖亦不局限于單一形式。《來自空白時空的物件》展覽重在探索藝術的延伸與跨界合作,呈現“大鰲湖”的藝術設計產品。其中既有成熟品牌和市場運作的消費級藝術品、設計家居產品,也有小眾的插畫文創周邊、藝術家自制手工藝品等。與鰲湖有過多方合作和交集的藝術家或藝術機構,將其獨特生活經驗融入藝術的商業化運營呈現在鰲湖美術館與堅美文創園區。
為了探討藝術村更多的可能性,“探討與追尋”版塊連同建筑師、策展人、學者等多重身份視角專家,與鰲湖的“村民”進行長談,以“鰲湖十日談”的形式,為觀眾和讀者建立更加立體的“鰲湖印象”。而在“歡樂新生”版塊,一批即將與大鰲湖展開合作的藝術機構與文化企業即將為古村注入新活力,用藝術產業為傳統古村、舊廠房更新升級推動鰲湖藝術產業集聚區發展。
這個不斷生長著的大型藝術體驗場,以其國際化與在地藝術結合的多元文化形態體驗,已吸引近百位海內外的藝術工作者來此進駐且建立工作室。鰲湖藝術村發起人鄧春儒表示,未來將計劃繼續推動鰲湖在創作研究環境的保障、完善文化藝術產業配套、建設周邊舊廠區向文創園區轉型以及國際藝術交流中心打造等方面發力,他希望以多元化、互動式體驗模式,助力龍華把大鰲湖打造成國際化藝術創作社區和文創研發中心。
編輯: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