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影視動漫>

    影視動漫

    共創未來視聽新路徑 同繪國際傳播新藍圖

    2023-08-16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編輯:邱娟

    近年來,中外合拍作品呈現出主題多元豐富、類型涵蓋廣泛、質量不斷提升等態勢。 資料圖片

    8月3日至6日舉行的2023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貫通內容、技術、產業、安全等全產業鏈,百余名知名企業家、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圍繞廣電視聽國際傳播與合作舉辦論壇30余場,政企研學各界嘉賓共襄國際視聽盛事,共論“數智化”趨勢下媒介業態新變革。

    創新化 打造視聽新業態

    目前,新一輪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作為關鍵推動要素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業態方興未艾,并日益成為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變量。在本次新視聽國際傳播·院長論壇、沉浸式視頻應用論壇等會議中,眾多有關視聽技術創新的思想觀點碰撞交鋒。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劉亞東表示,隨著傳播方式多樣化、傳播途徑便捷化、傳播工具現代化,人類正在邁向Web3.0時代,“以分眾化傳播取代以往的國別傳播,將成為Web3.0時代國際傳播的新特征,這種新特征要求我們不斷更新關于國際傳播的理念和認知,未雨綢繆,才能制勝未來。”

    在新視聽技術的推動下,傳播活動正在向一種“全現場”的方向轉移,能夠實現全視角觀看、全空間收聽、全方位接觸、全流程參與和全感覺體驗,在技術助力下,“新視聽+N領域”的結合成為一條國際傳播重要新路徑。以“新視聽+體育”為例,“成都大運會上使用了4K、8K、CMG云、自由視角等新視聽前沿技術,這些對體育活動的展示為我們的國際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李嶺濤介紹說,無論是已經舉辦的北京冬奧會,還是即將舉行的杭州亞運會,都展現出新視聽與體育結合的重要意義,“體育能夠打破意識形態壁壘,提供渠道和載體,新視聽能夠拉近文化思維距離,提供新的技術手段,從而形成一個國際傳播新路徑,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

    新技術帶來新動能,新業態展現新活力。在“沉浸式視頻”領域,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機構積極參與推廣,共同打造開放融合的大視聽產業新生態。據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院長許秀中介紹,作為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國家級工程科技設計研究機構,設計研究院長期以來非常注重創新驅動的引領作用,2021年制作完成了沉浸式視頻國際交流宣傳片,并將《5G高新視頻-沉浸式視頻技術白皮書2020版》翻譯成英文進行推廣。今年5月,該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歐陽玥參加亞廣聯(ABU)線上研討會,發表題為《沉浸式視頻在中國》的演講,標志著沉浸式視頻向走出去邁出了關鍵一步。“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沉浸式視頻產業國內外交流合作,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同時向國際推廣沉浸式視頻自主技術和相關產品,讓世界看到中國創新創造的力量。”許秀中說。

    “沉浸式視頻正在走向我們的身邊。”中廣電融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耀平從文化演出、體育賽事、影視美術、科普展陳等多個維度,對中國的沉浸式視頻技術應用展開闡述,強調未來可以催生更多的創新應用場景,最終走向家庭,走向我們的生活。在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蔣旎看來,有了新科技的助力,更應該加強與文化的時空對話,才能讓技術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我們正討論如何用折屏和裸眼3D的技術讓人們宏觀地體驗進入莫高窟,利用三維數據以及虛擬現實的方式,去構建我們這代人對敦煌的書寫。”

    國際化 服務于大國外交

    當今世界是開放發展、兼收并蓄的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命運共同體的程度空前加深,視聽交流合作理應植根于歷史厚土、順應時代大勢。在本次“一帶一路”視聽服務創新論壇、亞洲視聽融合傳播論壇等會議中,眾多專家、學者與代表共論視聽融合傳播背景下國內外廣播電視領域的創新發展趨勢與合作機遇,為推動務實合作與文明互鑒提供了新動力。“面向未來,‘一帶一路’新視聽領域的技術合作和國際傳播大有可為。”五洲傳播中心總編輯井水清表示,從貿易、民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從愿景變成現實,不斷書寫著美美與共的精彩篇章,“從構建‘數字+’到絲路合作‘在地化’,期待更多的創新出現,為國際視聽服務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一個日益相互聯系的世界中,培養牢固的人文關系變得至關重要。”亞美尼亞駐華大使謝爾蓋·馬納薩良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合作和共同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涵蓋了經濟文化等廣泛的合作領域。人民日報社對外交流合作部副主任徐波在介紹“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時說道:“我們開展了廣泛的合作,比如內容互換、技術協作、聯合采訪、媒體培訓、研討研修、國際論壇等豐富的媒體交流合作活動,還評選了首屆國際傳播絲路獎。這些活動為增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媒體相互理解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據他介紹,目前已有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共108個國家的235家媒體加入合作聯盟。

    要共同講好世界故事,就要鼓勵各合作國家進行風土人情、友好交往的視聽作品創作,豐富優質多元內容供給,更好滿足區域內多樣性、個性化視聽需求。對此,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副總裁、“一帶一路”媒體傳播聯盟高級顧問魏克然深有體會,他所帶來的團隊與中國的合作已有22年,曾制作《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香港請回答》等多部紀錄片,“從2002年開始,我們每隔一年就會邀請至少6位影視人、制作人,用他們自己的短片,用世界性的語言來介紹他們眼中的中國。”同時,哈薩克斯坦國家廣電集團副董事長伊力哈木江·伊布拉吉莫夫也介紹了哈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情況:“我們制作的紀錄片《阿斯塔納》在中國播出,我們還在阿斯塔納舉辦了中國電影節,并邀請了著名的電影人成龍,根據中國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也在哈薩克斯坦重要的國家電視頻道播出,我們也有意同世界各國頻道發展合作渠道。”

    民族化 傳播好中國聲音

    “講好中國故事,絕不是僅講好中國的故事。”劉亞東表示,要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我們應該講自己的成就,但也應該講自己的差距與不足,無論是宏大敘事還是家長里短,只有在兩個框架的交替敘事下才能真實可信,生動感人。同樣,在亟待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的今天,面對質疑與抹黑,我們不能急著進行終極辯論,而應該第一時間傳播真相,引導國際社會和公眾對中國秉持客觀的認識,“我們要寓理于事,這拼的是底層邏輯,是對人類共同價值的認同。”

    “文以載道,字以致遠,聲以傳情”,作為媒介載體的視聽作品,需要用豐富的文化符號來吸引人,用扎實的內容功底來感染人,讓創新表達和精準觸達成為宣傳常態,以期達到“傳則開,開則久,久則靈”的傳播實效。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表示:“我們觀察5年來亞廣聯的新媒體獎項,除了技術的革新之外,其實最重要的是講好故事,我們看到凡是獲獎的作品,并不是在創新技術方面有多大的亮點,而是講好情感故事,講好人的故事,展現人類最共通的故事性的元素。”伴隨著移動社交傳播和媒體融合戰略縱深演進,視聽傳播其臨場化、情感化、代入感的獨特優勢更加凸顯。“視聽具有形象傳播的情感度,視頻傳播將無生命的物件人格化、形象化和時代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擬人化的色彩,2021年河南春晚的《唐宮夜宴》火爆‘出圈’,便是憑借形象傳播注入人格化的表征,從而以鮮活、生動、產生共通情感的符號讓用戶共情共鳴,形成情感認同,也更容易讓國際用戶接受。”曾祥敏說。

    網絡游戲作為重要的對外傳播符號,中國電競走出去對于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及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其中蘊含的很多中國元素,成為促進全球認識中國的一扇窗口。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以游戲《原神》為例談道:“游戲里面大量融入中國文化并糅合世界游戲元素。在我們調查的7個國家里面,游戲玩家普遍反映,游戲中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引發了他們對中國的親切感與認同感。游戲中的中國元素,包括風景、城鎮和村莊、特色建筑、手工藝品和傳統服飾,以及李清照詞句和扇舞藝人等,都成為了海外用戶關注的熱點。”李本乾認為,“海外玩家對華好感度與電競偏好互相推動,體現了玩家對中國電競知曉、行為及認同等維度的電競指數與玩家對華好感度呈正相關。好感較高的電競玩家對中國評價更為積極,更有意愿觀看中國電競賽事、訪問中國旅游等,這是我們研究得到的結果。”

    在中外廣電專業組織與創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批批優秀的作品逐漸問世,成為國家傳播合作的有效手段與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有力動能。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燕旎介紹:“近年來,中外合拍作品呈現出主題多元豐富、類型涵蓋廣泛、質量不斷提升等態勢,成功的中外合拍作品絕不是各方資源投入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深度交流融合后的一個神奇的化學反應,是在創意、制作、技術、人才的有機交融中實現的共鳴與共情。例如,中美合拍片《勇敢者的征程》,首次將中國革命歷史與野外探險相結合;中法合拍片《重返紅旗渠》,生動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這些影片在中國和國際市場上叫好又叫座。《被風吹過的夏天》《夢想協奏曲》等與緬甸、老撾、新加坡、泰國共同合作拍攝的紀錄片和電視劇也深受中外受眾的喜愛和歡迎。”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