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檔,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非常特別的一個節點。歷經了3年的整體平靜,今年的暑期檔整體復蘇,迎來了一飛沖天的契機。影片多、爆款多、題材豐富、話題性足,引得觀眾紛紛進入影院。近日上映的反電信詐騙主題影片《孤注一擲》,在正式上映的第八天,票房便突破了19億元,尤為引人關注。
《孤注一擲》,這部話題嚴肅、敘事多線、群像刻畫深刻的影片,可以討論的點很多。如何能窺一斑而知全豹,如何能在不同切片中對影片再多一度觀察和思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現在不妨讓我們一起聊一聊這部影片。
3個關鍵詞為觀眾“種草”
《孤注一擲》的觀影體驗不同以往,后勁很足。如果要問“《孤注一擲》有哪些特別之處值得人們‘種草’”,答案或許離不開 3個關鍵詞:寫實的基調、殘酷的背景、人性的微光。
寫實,包括扎實的臺詞、樸實的表演、平實的劇情走向。影片的多線敘事,經歷細密鋪墊,推到了觀眾期待已久的“對決”階段。影片中的角色,各自面對不同的結局:尋求救贖的,獲得拯救;怙惡不悛的,受到懲罰;混沌度日的,噩夢一場。男女主角紛紛褪去常見的“主角光環”,還原成一個個平凡而倔強的人,讓觀眾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質樸的倔強與善良。
殘酷,是另一個關鍵詞。陌生的國度、殘酷的環境、逼仄的空間,一群人變成了籠中待宰的羔羊。在被威脅、毆打、洗腦后,一些人脫掉了身上“被騙者”的印記,變成了詐騙團伙狂熱的追隨者和“秩序”的維護者,開始不擇手段對網絡另一端的同胞展開詐騙。逃無可逃,躲無可躲,壓抑無比。觀眾只要結合現實想一想,就會發現影片描述的殘酷與血腥是具有現實基礎的,而現實更加殘酷——也許今天甚至此刻,影片中詐騙工廠中的情節,于境外的某處正在發生——影片就此跳出了電影范疇,直擊觀眾內心。
微光,來自人性。電影畢竟是光影的藝術而非普法紀錄片,沉重的基調下也要有一個讓觀眾喘氣的“氣口”。影片中詐騙工廠里的群像各有代表的角色,他們在時間的推移中逐漸開始分化:堅守本心的,是一部分;助紂為虐的,成了另外一部分。例如,不想騙卻不得不騙的女主、被迫用所學技術作惡的男主、想有所作為卻在異國處處受掣肘的女警官等角色,都在故事中激發出了更強大的信念、更澎湃的動力,通過各自最大努力,選擇了善而非惡。
3個關鍵詞是觀察影片的一個切口。其中,殘酷與微光,都是基于寫實的前提。正如導演申奧在采訪中所說的:“主創團隊在籌備期間曾深入研究海量一手資料,‘逼真’是電影創作過程中最為重視的關鍵詞之一。”
講好故事“后勁”十足
寫實的拍攝手法、表演風格、劇情走向,只是影片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回顧近年來許多電影,不少都曾在宣發期間打上“據真實案件改編”的標簽,而最終觀眾反映寥寥。所以說,真實只是起點,如何在真實的前提下,用心用情講好一個故事,才是影片能否獲得觀眾口碑與票房的制勝法寶。
講好故事,需要在“資料”與“劇本”之間找到平衡點。電信詐騙是社會痛點,要將一個平日經常縈繞在人們耳邊的詞“電信詐騙”具象化,不容易。如申奧所述,影片籌備和拍攝用了3年,其間從反詐一線公安干警、調查記者等處獲得了大量資料,又采訪了眾多電詐受害者、成功逃脫的幸存者。通過不同人的講述、不同資料的交織、不同家庭命運的梳理,劇本與劇情才漸漸浮現出來。
講好一個故事,要在故事的基礎上放大“立意”。電信詐騙與反電信詐騙,就在我們身邊真實發生。面對令人咋舌的被騙金額,以及詐騙團伙精心設計的騙人伎倆,影視作品如何發揮作用,講好反詐主題?從《孤注一擲》看,不說很硬的大道理,不扯宏大敘事的大旗,不制造主角光環,也能把故事講得很棒。通過電信詐騙這個社會痛點問題,關注蕓蕓眾生,關注現實的角落,也展現了劇組的勇氣與擔當。
一個好故事,會讓觀眾在觀影結束后繼續思考。在這方面,《孤注一擲》做得較好,看看網上針對影片的火熱討論,都印證了影片的“后勁”很足。電影拋開高大上的口吻,除去偉光正的人物塑造,從真實中來,在真實處發力,用克制的鏡頭語言,講了一個人們想了解、能接受并更深刻的故事。讓通過影片看到黑暗的人,更加珍惜光明,如是這般,影片帶來的思考就有了現實的意義。
電影是藝術形式,也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對現實主義題材來說更是如此。將有形的痛苦展現在銀幕上,以免更多無形的痛苦隱沒在角落里。立足真實,講好故事,喚起共情,《孤注一擲》達到了既定的目標,而且做得更好。
現實主義題材“磨刀石”
近年來,國產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明顯增多,且各有側重。從《失孤》《親愛的》到《百鳥朝鳳》《我不是藥神》,再到今年暑期檔正在上映的《八角籠中》《孤注一擲》,還有即將上映的《學爸》等影片,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呈現出一波小爆發的趨勢。
那么,能否據此判斷“國產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春天已經到來”呢?從今年暑期檔幾部影片票房與口碑的雙飄紅來看,現實主義題材擁有的許多特質,讓其成為影視行業的“磨刀石”,能讓我國電影行業向陽生長、行穩致遠。
一者,現實主義題材影片,能讓影視行業“沉下心、做好事”成為習慣。
曾幾何時,影視行業經歷了一個相對無序的狀態。一些圈錢之作,把“流量明星+大IP+炒作”的所謂“爆款公式”玩得爐火純青。一些票房光鮮但口碑崩塌的影片,收割了觀眾的“韭菜”,敗壞了行業的風氣,讓人又氣又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有個特點,就是沒法“玩票就跑”,這類影片籌備周期長、投資體量不大,加上演員選角鮮少找“流量明星”、影片題材沒什么炒作角度,這就讓踏踏實實寫好劇本、拍好電影、演好角色、做好產品的一群人,凝聚在了一起。通過通力合作、不斷磨合,將一個個故事盡量不留遺憾地搬上大銀幕,有助于整個行業風氣的轉正向好。
再者,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對好演員而言是一次展示自己的舞臺。
《孤注一擲》主演張藝興在影片宣傳時,提到了“流量沒什么意義”,讓人感慨。在片中,不論是獨角戲還是群像戲,張藝興的表現展現出了自己與劇情氣質最契合的一面。此外,飾演“阿才”的孫陽、飾演“苗峰”的黃藝馨、飾演“阿天父親”的林威等演員,都讓人過目不忘。演員靠角色立身、揚名,好演員有戲拍、片約不斷,是對過去一段時間演員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的糾偏。相信在未來的銀幕上,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演員出現在我們面前,帶來更多精彩的表演。
一部好的電影,對觀眾來說,是一次沉浸的體驗之感,也是一場心靈之旅。期待中國大銀幕上,能夠出現更多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也希望中國的電影人,能通過不同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找尋更多社會、民生的痛點,喚醒更多社會共識,用光影讓善良的人們得到鼓舞,讓丑惡的人與事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