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深圳文博會>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神秘瓷器竟是”編織“出來的?@非遺謎,這篇文博會攻略請收好

    2023-08-15    來源:深圳Plus    編輯:劉穎

    深圳Plus原創

    2023-06-04

    各位非遺愛好者,近期要想沉浸式、一站式欣賞到眾多千古傳承、魅力無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將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據了解,今年第十九屆文博會設置14號館——非遺·工藝美術·藝術設計館。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通過組織非遺保護、非遺振興、非遺轉化利用相關企業及個人參展,著重展示傳統非遺項目、各地非遺文旅等內容,推動非遺活態保護、活態傳承。唐三彩、油紙傘制作技藝、宣筆制作技藝、內畫、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都將在此亮相。同時,展期還將配套舉辦“工藝美術進鄉村助力推廣非遺傳統技藝”研討會等活動。

    今年文博會除了特設的非遺展區外,甘肅、貴州、山東、福建等展團還將帶來極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非遺愛好者將大飽眼福。

    非遺展區一站式目睹非遺之美

    置身第十九屆文博會14號館非遺展區,你將眼觀瓷器之美,耳聽編鐘韻律,書寫華夏之符。深晚記者梳理出幾項值得一觀的非遺項目,供各位非遺愛好者參考。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采用獨特的絞胎手工技法相間揉合制胎成型、焙燒而成。瓷器花紋由胎而生,內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復制,被稱之為“編出來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質也被譽為“瓷中君子”。

    113fa73b93f68107da91cf16864a9e9b_auto-orient.jpg

    ▲絞胎瓷

    5f5da3ec9e77684ab5596ef3d55ffc73_auto-orient.jpg

    ▲絞胎瓷

    b337e65db0b546461dfe2be4a99fad71_auto-orient.jpg

    ▲絞胎瓷

    d920efebea1ff2ba5fb06c17f046626d_auto-orient.jpg

    ▲絞胎瓷

    據東方文明(北京)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極富地方特色的絞胎瓷,外觀古樸典雅,采用太行山上特有的矸石和制瓷原料,絞胎瓷器花紋在制胎中預先形成,不飾雕琢,混然天成,成品瓷質軔性強,敲擊聲音清脆悅耳。絞胎瓷制作工藝極為復雜,工藝流程多,每道工序要求嚴格,是中國制瓷技術極其寶貴的一項文化遺產。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滇瓦紫砂獨有的紫陶特殊工藝,再加上滇瓦紫砂身上承載的文化內容,無論在質地、品相、文化內涵、實用功能等方面,都將傳統的紫砂工藝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來到非遺展區,怎能不一睹滇瓦紫砂的芳容?滇瓦紫砂被陶瓷專家及陶藝愛好者稱贊不絕,嘆為“神奇的泥巴”“陶瓷界的云南味道”。據了解,滇瓦紫砂利用源自古滇王國江川的特有砂料,經破碎、球磨、壓榨、煉泥、成型、修坯、擦水等工藝在1170攝氏度—1190攝氏度高溫天然柴燒、純手工精制、自然窯變出斑彩、不上任何釉料,呈現出一種五彩斑斕似釉非釉的特有金屬效果。

    de756f3ce581fa9c0548b3b6769358d1_auto-orient.jpg

    ▲滇瓦紫砂

    512b613edbb84c4e1ccb1be77f9a2146_auto-orient.jpg

    ▲滇瓦紫砂

    d92861c35c361564c3917ad6bc7d25e6_auto-orient.jpg

    ▲滇瓦紫砂

    在非遺展區內,還將展出一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展品——天津陳氏葫蘆烙畫。葫蘆烙畫相傳起源于秦朝,陳氏葫蘆烙畫是一項主要以葫蘆作為烙畫主體,以皮子、木板、竹子為輔的烙燙技藝。烙畫作品構思飽滿,造型生動,象形逼真,栩栩如生,具有豐富的層次與色調,線條流暢,立體感強,可以制作成造型別致的藝術品,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民俗風情。

    a17139052cdd6f9e17d890872f1565b6_auto-orient.jpg

    ▲葫蘆烙畫

    7ad495582ee9a8e60a7cfb60dbb20466_auto-orient.jpg

    ▲葫蘆烙畫

    各地展團帶來極具地域特色非遺展品

    大美甘肅,有著別樣的風情。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資源寶庫。據了解,甘肅展團此次帶來了一幅掐絲琺瑯藻井畫,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隴派琺瑯的高超技藝。甘肅展團還將甄選以天水雕漆、慶陽香包、白銀精美銅工藝品、刻葫蘆、夜光杯、馬勺臉譜、洮硯、麥稈畫、剪紙、皮影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成果,體現甘肅非遺文化魅力。

    苗繡是中國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也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流傳在貴州等地的苗繡有著不同的形式與風格。本屆文博會,貴州展團以苗繡、貴銀產品為重點,組織多家以非遺為重點的文化企業和產品進行展示展銷,集中彰顯貴州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獨特魅力。產品包括貴銀、蠟染、民族樂器、民族服飾、刺繡作品、蠟染文化創意產品、花絲鑲嵌、漆器工藝品等。

    如何讓非遺“活起來”?這次山東展團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讓非遺破圈,用皮影戲講述航天故事。作為濟南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李娟以國家航天局的IP航小夢為原型,帶來卡通皮影系列文創。此外,現場還將專門為孩子們編排航天主題皮影戲,并設計自己制作皮影的材料包,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們探索太空的熱情,讓皮影真正走入人群,成為非遺破圈發展的典型案例。

    據了解,為了讓非遺更為年輕人所接受與喜愛,濟南皮影在雕刻和著色工藝上走國潮路線,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審美特點,先后推出泉城系列皮影耳飾、胸針,國潮的西游系列數字藏品等。

    在感受非遺文化魅力方面,如何才能真正沉浸式?今年,福建展團在“你未能觸摸的福建”展區,特別通過數字化互動技術,讓觀眾體驗福建數字非遺傳承。觀眾將現場體驗雕版印刷、永春制香等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里蘊藏的匠心智慧,近距離感受福建多彩的非遺傳承。

    深圳晚報記者王宇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