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深圳文博會>新聞聚焦>

    新聞聚焦

    三位制壺名家各具匠心 手拍鐵鑄泥塑,三種茶壺各有千秋

    2023-08-11    來源:深圳晚報 2023年06月11日    編輯:黃麗

    坭興陶壺亮相12號展館廣西展區。 本版圖片均由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在12號館山西展區,紫砂壺手藝人王春貴接受記者采訪。

    12號館山西展區展示的鐵壺。

    ■ 深圳晚報記者 鄭淑儀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那一個泡茶的壺,背后有哪些傳承故事?紫砂壺、鐵壺、坭興陶壺……刀尖之上,方寸之間。走進文博會上的制壺世界,品味匠人匠心,感受他們非凡的制壺人生。

    “紫砂壺手藝人,

    不是紫砂壺生意人。”

    “我的作品這會兒都被買走了,得明天下午才補上了。”說這話時,王春貴露出了她甜甜的微笑。6月9日,深晚記者在文博會的山西展位上第一次見到王春貴,她一頭黑色長發高高盤起,戴著一副圓框眼鏡,穿一身翠綠色旗袍,時不時搓搓手,神情溫婉而恬靜。

    1993年出生的王春貴,是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人,畢業于山西大學。幾年前,經由舅舅介紹,王春貴報了紫砂壺茶具制作培訓班。經過幾個月培訓,她找到了熱愛的事業。

    此后,她都跟隨宜興紫砂大師范曉龍學習紫砂壺茶具的制作。2020年底,王春貴被評上“臨汾市工藝美術大師”,與此同時,她也應聘到現在所在公司從事紫砂壺的制作。

    王春貴制作過仿古壺、西施壺、掇只壺等多種不同壺型,但她尤其擅長石瓢類壺型。王春貴坦言,一把好的紫砂壺,它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可能在一個嘴、一個把、一個角度等細節,在翹與不翹間就有微妙的變化。這都是在平常制壺過程中要花很多時間不斷琢磨,才能最終定型。

    有關乎美的東西都沒有定式,只能靠匠人耗費心力,不斷琢磨,改進。在商品化過程中,喜歡王春貴紫砂壺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她堅信自己是紫砂壺手藝人,不是紫砂壺生意人,“它們對我來說,不是商品,而是作品。”王春貴指著紫砂壺說。

    提及困難時,王春貴也直言不諱:“制壺過程中,本來就是一個很冗長的過程。”而紫砂壺,作為世界上唯一拍打成型的壺,制作時雙手必須凌空,一坐就是半天,保持這樣的姿勢對身體的損耗很大。此外,因為陶土顆粒較大較為粗糙,王春貴纖細的雙手上也布滿了老繭,“我做紫砂壺才3年,但這手一摸就不像年輕女孩子的手,又糙又澀。”王春貴笑著說。

    讓古老的冶鐵文化

    再次煥發新的活力

    一席茶,一把壺,熏香遲暮,花饌青燈。這里的“壺”是指鐵壺,商周時期,鐵作為一種金屬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出現。茶具的演變,因其器物文化體系,一直與鑄鐵業保持著相依和承繼關系。而來自山西澤州的雷晉峰是一位熱衷于玩鐵的“80后”。

    2005年,雷晉峰大學畢業后,先后在太原、北京從事媒體工作。經過四年的打拼磨礪,他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萌生創業想法,于是他決定返鄉創業,從事禮品工藝制作。

    2012年,一次偶然機會,他通過歷史節目了解到晉城厚重的冶鐵文化,瞬間喚醒了他兒時的記憶。他激動不已,在那一刻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夢想。

    2012年底,雷晉峰在家找出了姥爺1998年去世時給他留下的一些東西,其中就包含當時姥爺家的“晉藝坊”老字號在民國時期與各地分號往來的信件和賬簿、走賬清單以及一塊老匾。2013年,雷晉峰就把姥爺家的老字號“晉藝坊”注冊成了商標。他決定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再創當年晉藝坊鐵器的輝煌。

    通過系統的市場調研,他決定先從傳統的澤州鐵壺開始。他籌備資金,組建團隊,參訪學習,開始了二次創業征程。在外人看來打鐵是個又苦又累的活計,雷晉峰心明如鏡,“我學傳統鑄造技術,最終是要把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融合,打造適應現代生活美學需求的生活品,讓古老的冶鐵文化再次煥發新的活力。”

    如今,雷晉峰的品牌累計開發產品200余款,每年投入開發10余款,年銷售鐵壺2.9萬余把。今年文博會,雷晉峰帶來的鐵壺產品也讓更多人了解鐵壺,了解其制作工藝。

    突破局限讓坭興陶壺

    承載更多文化內涵

    坭興陶,和“壯錦”一起被譽為“廣西二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它可以不施任何釉料,僅靠特殊泥料,經過成型、入窯火燒就可以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顏色,這項技藝也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

    談到欽州的坭興陶,就不得不提本次文博會參展的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作為坭興陶老字號廠家,“高鼓花樽”“壯家三口瓶”“苗鄉情”“神牛”等名家名作皆由此而出,于是出現了大放異彩的坭興陶品牌,“匠人精神”也得以延續相傳。

    “目前我們公司有國家級大師3名,自治區級工美大師有4位,市級6位。”該公司董事長楊國光說,“我們從事工藝美術行業,最重要的就是人手,所以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公司每年在人才培養和技術方面的投入占據年均營銷額的10%至15%。”

    楊國光展示了一款他最“心水”的作品,那是由激光打印技術將廣西壯錦圖案印在坭興陶茶具上,它突破了人工技藝的局限性,用科技手段將“廣西二寶”一起呈現在茶具上,使坭興陶壺承載了更多文化的內涵。

    再精準的藝術,也有其不可捉摸的魅力。楊國光介紹,陰陽窯變是坭興陶最有魅力的地方,欽州本地的泥料含有鐵元素,經過1180℃高溫燒制,產生由深至淺、漸變自然的窯變效果,若隱若現的暗紋和肌理。這種不可控的因素讓坭興陶作品都可稱之為“天成之作”,不施釉色的陶,出窯也能萬般色彩。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